第74章

“串条子”也叫旋鱼或者旋子鱼,它们产完卵,又旋回原先生活的地方。只是也没有人知道它们原本住在哪里,总之有蛮远蛮远。

而且,它们喜欢干净又没有污染的水,所以总是长途跋涉到小溪或者小河接近源头处产卵。

但是,和鲑鱼不一样,“串条子”比鲑鱼聪明。它们总是会选择天黑之后,在河水或溪水的急流之处,成群结队逆流而上。白天则隐藏在深水区底部一动不动,加上它们本身是黑褐色的身体,不容易被人看到,降低了被人类捕捉变成盘中餐的风险。

“串条子”们有一个奇怪的特性,人们只能见到它们逆流而上去产卵,却从来都没有人见到它们顺流而下回原乡。

年年只见上,不见下。也晓不得它们是分散回“老家”的,还是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故乡,“串条子”留下的这一个谜,也许永远也解不开了。

万事只怕有心人。爱吃串条子的人可真不少!每年到了农历六七月份,大家都会特别留意河水或者溪水的急流处。

一早一晚也常有人去“探访”串条子,只要见到哪怕水里头有一条“串条子”,呼朋引伴,冲回家里,什么顺手抄什么,脸盆、水桶、撮箕、筲箕、箩筐、菜篮甚至鱼篓,抓起来就跑去搞“串条子”去了。

还有一种墨鱼仔,跟筷子头差不多大小,有一寸半到两寸(3~7cm)长,每条重二三十克。

每年4~6月份,也就是农历的3~5月,桑椹变红成熟的时候,就是“赶墨鱼仔”的好时机。

人们拿着菜筲箕或者撮箕,先把河里头的粗石头搬起来,砌成一条2m宽的水路,下面只有小石头。把菜筲箕或者撮箕并排放好,里面放上一些薄薄的石头片(就是打水漂那种),并且把它架起来有五分到一寸(1.5cm~3cm)那么高。

墨鱼仔们以为是“新房子”,好奇地游进去玩。人们趁此时机,到水边去扎一两把一米长围度八寸大(约25cm)的青木叶捆好,从河中间像撮箕处赶墨鱼仔进去。

出太阳的天,太阳越大越容易赶,阴天就没戏了。一次少则四五两,多则一两斤,有的人一天也能赶得到四五十斤的墨鱼仔,得一个“赶鱼仔冠军”。

看来,好奇不仅能够害死猫,还能够害死鱼啊!

5~7天之后,墨鱼仔就回深潭老家去了,想得也得它不到了,一年就是那么几天。

得回家的墨鱼仔,也不用挤肚肠,用生姜或者猪油打锅之后拌一点点盐,用小火慢煎。这样煎好之后就是一整条一整条的,又漂亮又整齐干净。

然后,用炭火烤干,放进石灰缸子里保存。要吃的时候再拿出来,用辣椒一炒,就是下饭的上等菜。上山做事,带它做晌午菜,那是再好也不过的。

有的人家赶得的墨鱼仔又多,保存得又好,吃得又细,能吃到第二年赶墨鱼仔的时候呢!

现在有人愿意出250元买一斤干墨鱼仔,有价而无鱼,到处也买不到。偶尔有人得到有墨鱼仔,自家里的人都不够吃,哪里还有拿来卖?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