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摘芽五

黄宗羲失魂落魄地回了府。见其如此,二弟黄宗炎、三弟黄宗会忙惊问其故。

黄宗炎,字晦木,人称鹧鸪先生;黄宗会,字泽望,人称石田先生。兄弟三人均为大儒刘宗周弟子,大明朝有名的学者、经学家,并称“浙东三黄”,乃是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

这三位,不仅文采好,还爱国。南明弘光朝亡后,三兄弟徒步迎鲁王,毁家纾难,起义兵,时称“世忠营”。战败后,奔走于四明诸山寨间,被清吏所捕,几死。

“唉!圣上看了予所作的《明夷待访录》,对里面‘无君’的主张十分不满,龙颜大怒。愚兄此番要大祸临头了。予个人身死是小,此怕会连累了全族啊!”黄宗羲垂头丧气,目有泪光。

“兄长,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坚持道义,劝诫至尊,是吾辈的本分。若是兄长因此而获罪,小弟愿意跟随”,黄宗炎慷慨激昂地说道。

二弟的话说得硬气,却并无应对的良策,黄宗羲听了,虽然振作了些,但仍然焦虑。

黄宗会听了一笑,“兄长勿忧,您不会有事的”。

“哦,何也?”

黄宗羲知道,自己的这个三弟,是个有大毅力的读书狂,性格狷介,读书过目不忘,日必尽百页,有事则次日倍其常课。可是,在自己的印象中,三弟不过是个书呆子,并不擅长谋略。为何却说自己不会有事?

“三弟不用宽慰愚兄,此番愚兄是在劫难逃喽!”

“呵呵,兄长不闻顾宁人之事吗?他最终不也由流放改为贬谪了?”

黄宗羲惊愕了,“汝是说顾宁人也是因为写书才遭贬的?”

“必然如此。谁都知道宁人的案子是冤案,可从刑部到大理寺,却硬判宁人有罪。何也?遵上意耳。您别忘了,宁人可是写过一部《日知录》,里面的内容丝毫不弱于您的《明夷待访录》呢”。

黄宗羲恍然大悟,怪不得那昆山叶氏敢告复国功臣顾炎武,怪不得三法司一点面子都不给,坚持要流放。原来都是写书惹的祸啊!

“自古帝王,没有不想大权独握、君临天下的,他们最恨的就是主张限制君权的人。但他们也有畏惧的东西,那便是滔滔民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去了民心,天下便会大乱,皇位也就不稳了。圣上为何不杀宁人?因为宁人有名望,圣上怕失民心啊!您的名望不在宁人之下,何惧之有?”黄宗会淡淡地解释道。

听了三弟的解释,黄宗羲先是舒展了眉头,后又面露惧色,“圣上的性子,予最清楚。刚毅且好记仇,最喜欢算后帐。汝等不知,他有本小册子,专门记人名字。只要上了这小册子,任汝多大官,也难逃。此次龙颜大怒,恐怕愚兄的名字已在册子上喽”。说完,一脸萧瑟,万念俱灰。

也是,封建社会,任谁被皇帝记了仇,想活命,难!

黄宗炎、黄宗会面面相觑,都说光武帝是气吞山河的一代英主,不料竟也有睚眦必报的一面。

半晌,黄宗会悠悠地一叹:“兄长若想免祸,只是能自污了”。

“自污?如何自污?”黄宗羲奇怪地问道。

“写书惹的祸,只能靠写书来消”。

很快,一本由大明文坛宗师黄宗義亲自执笔而成的世界名著:《大明为什么需要有皇帝》诞生了。

在这本书中,黄宗羲引经据典,系统论述了帝制对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他大声疾呼:“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皇帝陛下给的”,“没有皇帝陛下,就没有大明朝”,“皇帝陛下万寿无疆”。

为了免祸,兄弟仨一起自污。黄宗炎写了《万岁万岁万万岁》,黄宗会写了《圣恩颂》。

这些书很快便呈到了朱亨嘉的御案前。的确有效,光武帝平息了杀意。

可小心眼的皇帝,并没有完全释怀。一道圣旨,令三人全部告老还乡。可怜三兄弟中的黄宗会,才四十三岁,也不得不告老。

逃过一劫,三兄弟十分庆幸。从此归隐田园,再不敢写书。

??

“民间大气候,朝廷小气候。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这些官员,拿着朝廷的俸禄,却大肆宣扬民主自由。这是受了民间那些坏思想的影响啊!不行,朕得想个法子,控制民间的民主思潮”,朱宁嘉自言自语。

这民间的自由之风,主要来自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文社。志趣相投的文士们凑在一起,议论朝政。一些文社还请大儒们写些文章刊印传看,久而久之,竟然形成了报纸。什么《复社日报》、《云间几社报》、《南社文报》等层出不穷。

报纸和杂志,在中国并不稀奇。唐代就出现了进奏院状报、进奏院状、邸吏状等官报;宋代,除了官报,还出现了民间各种五花八门的报纸,统称小报。宋人有时又称小报为“新闻“,从而使“新闻“这一名词与报纸联系了起来。

朱亨嘉借鉴后世小胡子的经验,在礼部设立了专门审查书籍、杂志、报纸的部门:新闻审查科。

今后,未经新闻审查科审查的书籍、杂志、报纸,一律不许刊印!

一代大帝露出了獠牙。可他低估了大明朝文人的骨气。全国的士子被激怒了,奋而云集在各地的孔庙,然后去各府、州、县衙游行抗议。一些农夫、工匠也加入到士子们的行列中。钱谦益、苏观生、何腾蛟等重臣皆劝朱亨嘉收回成命,说什么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钳制言论,听不得送耳忠言,乃亡国之举。

全国震动,乱成一团。

朱亨嘉震惊了,仅仅搞个文化审查,就这么大反应。不是说古人很封建,不在乎什么民主自由嘛,怎么自己成立了一个新闻审查科,就这么大动静呢?

他毕竟是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马上皇帝,并没有被来势汹汹的舆情吓倒。而是迅速稳定了阵脚,说什么设立新闻审查科乃是南直隶监察御史李国相的主意。

“李国相误朕!”

某日早朝,朱亨嘉当着百官的面气哼哼地说。然后,当场下旨,将李国相革旨,又宣布不再设立新闻审查科,言论自由。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朕鼓励士子们大胆地给朝廷提意见”,金銮殿上,皇帝的声音亲切而真诚。

“吾皇圣明!”朝堂上一片欢呼。

“吾皇圣明!”民间的游行骚乱,迅速平息。

此事看似就此结束。然而外人不知道的是,当天晚上,乾清宫内,一代大帝怒摔了数个茶盏。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