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只有天气不好的日子,一朵叶子一朵水,人一上山,事还没有做,全身衣服裤子就已经打湿透了。穿着湿透的衣服做一天事的话,大部分人都会扛不住生病。

所以,生产队就专门把这些日子用来修路,披着蓑衣或者尼龙纸,身上大部分地方都是干的,不那么容易生病。

有的地方地势低,生产队买来五元一包的水泥(这个也要通过林木站向上级申请才批得下来,当时是计划经济,好多物资真的是有钱你都买不到),就是那种粉红色的水泥(当时叫红毛泥,不晓得是叫做水泥,到了1971年左右才知道原来这种东西叫水泥)。

一袋红毛泥(100斤重)拌三担沙子,用来砌水经常冲得到的地方或者陡峭的地方(大约在1972年之后就不再看见有卖了,都是灰色或白色的水泥)。

生产队先派人清基,把靠路边的泥巴石头和小灌木还有杂草清理干净,然后一路路(一行行或者一排排,我们这里土话讲“路”)砌上来。

其实就是靠外边的两排石头抹了水泥浆接缝,里边全都是靠砌路的人把石头一块一块地轧紧、摆稳,石头的角、边、面怎样对准、靠紧,怎样砌才牢实(结实),这可真的是考验技术和耐心还有力气的活儿。

当时我们建家坪全村才不到200人,有一半老的老小的小,出不了工做不了事。一年下来,林道路大约能往前推进半里路(200m左右),这是除了炸药的爆炸力量之外,完全靠人力修路的结果。其实在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之下,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为了修这条路,我们建家坪村投入了不计其数的工日,只怕永远也算不清楚了。

每向前打通哪怕是50m或者100m的林道路,就可以节省蛮多劳动力。林道路的两边都是竹山或者杉树山、杂木山,两岸都有延伸出很长很远的支涔,出产可真是不少。

林道路修到哪里,哪里就可以用板车拉货。如此一板车能拉起15条大毛竹(每条大约120斤到150斤,有十六七米长)或者40条毛蒿竹。

杉树一车能拉多少,一要看板车的最大承重量;二要看推板车和拉板车这两个人的力气和技术,如果这两个人力气好、技术强、干活又卖劲,自然也就拉得多又跑得快;三要看路面维护得怎么样,路面状况好,拉得重又走得快。

杂木大的锯成2m2一截,干透了也还有五六百斤重。就要用一个新板车或者两个旧板车接起来才拉得动。拉板车和推板车的两个人还要选村里力气最大的,不然的话,上坡上不去,下坡刹不住车,人跑不赢车,就容易出事故。

要想富,先修路。

在修建林道路时,我母亲他们这老一辈人还考虑到了效率问题,先后在小漕口、七星漕口和老屋界修建了三个大倒车坪,可以并排放置三辆板车,也方便装货上车。

1984年,我贵表叔买了建家坪村第一辆“小金牛”手扶拖拉机,紧接着老丙、舍喜、老甲仔等人也先后买回了“小金牛”。除了拉自家的毛竹和杉树、杂木,也按车收费,为村子里的人运输毛竹、杉树、杂木甚至柴火,一举两得。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