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如果死者是6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把棺材放在堂屋大桌子上(一般每家都有一张大桌子,再向近亲或者邻居借一张,两张离开1m5远左右,棺材就搭在两张大桌子上)。

孝子就跪在两张大桌子之间的棺材底下,穿草鞋(现在没人打草鞋了,就直接打光脚)跪蓑衣,有人来吊丧,无论来者男女老少,都要向对方磕头致礼,俗话说“棒头都是个人”,正是特指此时的情形。

死者的嘴里要放一枚铜钱(现在放的是硬币),这样死者过了七天之后,起来漱口,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安心入土。

死者的手里要放一团饭,男女都是放在右手手心,这样儿孙就有饭吃。这是忌讳,家家户户都必须遵守。

棺材里一般要用一个粮罐装五谷陪葬,也有的地方把粮罐放在棺材外面。棺材里还要放4~6块红砖,称为“金砖”,头部和脚部各放一块,“头顶砖,脚踩砖”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死者的衣服、被窝,除了穿的“装老”的寿衣和垫的盖的被子外,也放在棺材里陪葬。儿孙们每人再拿出一件旧衣服,扎在死者的身旁,寓意儿孙满堂,到了阴间也不孤独不凄凉。也是为了下葬过程中,死者不会在棺材里翻来滚去。

以前的老规矩,出殡那一天,孝子们跪在棺材前,磕一次头,棺材前行一段,再磕一次头,棺材再前行一段……一直磕到金井前。

有一次,一个年幼的孝子(大约两三岁),磕下头去不知道爬起来跟着走,抬棺材的人中又有一个睁眼瞎子,竟然一脚把个孝子给踩死了!

出了这件事之后,我们这地方办白事专门增加了“拿孝”的人手,一个人专管一个孝子。孝子一磕完头,就把孝子扶起来,推着往前走。12岁以下的孝子,到了村口就不再往前走,有专人领回家去照管。有效防止了悲剧重演。

我们亲家奶奶下葬时,要把棺材抬到河对面的山上去埋葬。当时虽然是农历9月,大河水比较小,河中间也有1m多深,成年人站着水也和肚脐眼齐平。孝子跪在河中央把头磕下去,整个头都没在水里,幸亏他起来得快,不然非挨呛水不可。

要是遇到大风大雨的天气,路上一个泥水坑接一个泥水坑,孝子们满脸满身全是泥水,抬棺材的也遭了罪,浑身上下没得一根干纱。这种事儿缓不得,定下了日子,风雨无阻。

送了死者出殡,不能原路返回,要走另一条路回家。每个人都一定要扯一片青叶子插在头上,表示平安健康之意。

戴孝的白布要在坟前烧毁,亲戚朋友送的青色、黑色、蓝色、红色(7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才能送红色)等各种颜色的“孝幛”可以带回家,要用“畏水”熏过再收捡起来。什么时候亲戚家有白喜事了,再依据亲疏远近和是否喜丧,从中挑出一块拿去送礼。也可以拿来做被子的被里或者被面。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