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治河

“督宪,此处便是淮河入洪泽湖口处了,浩浩荡荡、一望无际。吾大明的祖陵,便位于洪泽湖西岸,天下风水最佳处,莫过于此啊!”

盱眙知县刘杰,一脸讨好地对河漕总督黄守才说道。

五十六岁的黄守才,白发苍苍。他是老河务了, 一辈子都为治河奔波,还写了本《治河方略》。

朱亨嘉打下了江山,需要大量的人才治理。大明立国以来,黄河、淮河的水灾就没断过。听说黄守才善治水,便一步步将他提拔了上来,直做到河漕总督的高位。

光武大帝雄才伟略,要为历代先帝所不能为。大明朝立国近三百年,水灾从没断过。黄河夺淮入海,苦了淮河两岸的百姓,就连太祖高皇帝,当年都讨过饭。

他要证明自己比太祖强,汝根除不了两河水患,朕可以。责令黄守才尽快拟个治河方略出来,他要让两淮地区,再无水患。

黄守才是水痴,一上任便到各处考察水情。至于什么祖陵不祖陵、风水不风水的,真没当回事。

“唉!当年潘公以‘束水攻沙’之法治理两河,眼瞅着大功告成,却因为这祖陵功亏一篑啊!”

黄守才忽然长长叹了一口气。

潘公,指的是大明朝的水利专家潘季驯。当年潘季驯对黄、淮、运三河提出了综合治理原则:“通漕于河, 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 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

他还根据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又提出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策。“黄流最浊,以二升之水载八斗之沙,非极迅溜,必致停滞”,“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有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有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 必然之势, 此合之所以愈于分也”。

总之, 这位的治水之策,就八个字:综合治理,束水攻沙。他认为运河水量不足,需引入黄河水通漕,所以治理黄河便是治理漕运;黄河夺淮入海,治理淮河便是治理黄河。黄河浊,淮河清。治理黄、淮的关键便是借助淮河的清水,冲走堆积在黄河河床上的泥沙。为了增加淮河水的冲击力,需要修筑大堤,束水攻沙。

这法子虽好,可真要开始实施,要花的银子可海了去了。潘季驯很幸运,遇到了不知道心疼钱的万历皇帝。

在万历皇帝的大力支持下,他大刀阔斧地干。筑高家堰堤六十余里、归仁集堤四十余里、柳浦湾堤东西七十余里,塞崔镇等决口百三十;筑徐、睢、邳、宿、桃、清两岸遥堤五万六千余丈;砀、丰大坝各一道;徐、沛、丰、砀缕堤百四十余里;建崔镇、徐升、季泰、三义减水坝四座;迁通济城于甘罗城南;淮扬间堤坝无不修筑”。

工程量之大,历史上罕有其匹;治理之彻底,亦是前所未见。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黄河水平、淮河稳定,运河畅通,两河地区出现了难得的太平。

万历帝大力表彰了潘季驯,封他为太子太保、工部尚书,让他再接再厉,彻底根除黄、淮水患。

可惜,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潘季驯因替张居正的家人说了几句好话,被罢了官。两河河务无人关注,终致河堤失修,水灾再起,直接威胁大明朝的祖陵。祖陵若是被淹,那还了得!万历皇帝又想起了这老儿,任命他为右都御史总督河道。

他不顾高龄,仍亲赴河沿,察看水情,坚持复故道、束堤涮沙。部分大臣反对,主张开新河。而他却坚称只要黄河归故道,祖陵附近洪水自动会消失。结果一连数年,明祖陵都被水围浸,于是群情哗然,交相攻击。他年纪大了,本来身体就不好,又被人攻击、心力交瘁下,功亏一篑,辞官归隐。

黄守才平生最敬重潘季驯,来到了当年他治理淮河的地方,如何能不感叹!潘公啊潘公,当年先帝若不是怕淹了阻陵,您这法子便成了!可惜啊可惜!

叫了声可惜后,黄守才回到总督衙门,给光武大帝写起了奏疏。

这篇《请拨钱粮治两河以图永利疏》,在历史上很有名。

疏中基本上照抄了潘季驯的法子,建议光武帝大修完整的束水冲沙、防水溢堤的堤防系统:缕堤、遥堤、月堤、格堤。缕堤,缕水归海,防止河水旁溢,同时夹堤束水,提高水流速度;遥堤、月堤保护薄弱处,增加防护力;格堤,缓冲水势,构成严防死守的三道防线;此外,还需在缕堤内侧,筑一道月牙形的沙堤,以保护缕堤堤脚,以免穿涌。同时,遥堤、缕堤上还需遍种柳树,坝脚密植芦苇、茭白,以固土固堤,同时美化环境??

奏疏传到南京去,说实话,朱亨嘉不懂河务,这法子中不中,不清楚。他不着急,先看一下成本:一百万两。

嗯,这笔银子,朕还出得起。

可是新修水利,并不是闹着玩的,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不懂,便问,大家商量着来。

皇帝下旨廷议,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大伙儿好好商量商量。

一廷议,一大半的意见都是利用淮河、束水攻沙之策不可行。原因嘛,我大明的祖陵可是在凤阳泗州。高筑大堤,利用淮河冲2黄河之沙,无疑将危及祖陵的安全。太祖的祖父朱初一、曾祖朱四九和高祖朱百六的陵墓可都在泗州,一旦将祖陵淹了,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

朱亨嘉见了这些反应对意见,忽然想起来了,清朝时,因为淮河水患愈演愈烈,最终,泗州城被湖水淹没时,明祖陵也一起被吞没于湖水之中。

想到这,皇帝拍板了,“朕听说列朝列代皆根治不了这黄、淮水灾。既然这黄守才有根治之法,且让他试一试。一切后果,由朕承担”。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