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修律

思念的月,分外的圆。

桂林王城的坤宁宫,一位青衣素裹、薄施粉黛的佳人正在赏月。

今晚的月亮好圆啊!

佳人赏着赏着,吟起诗来:“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两串珠泪,缓缓地流下脸颊。

忽然,佳人身子一颤,一双温暖的手,搭上了双肩。

“爱妃思念父母了?”

朱亨嘉关心地问石贤妃。

“殿下,您怎么来了?”

“刚批好奏疏,来看看爱妃。爱妃,汝这是怎么了?”

“今日妾召见了父亲,他说母亲身子不适。妾见月感怀,让殿下见笑了”。

“这有啥好见笑的,思念父母,人之常情。明日爱妃就回家探望母亲吧”。

一入后宫深似海。一般入了后宫,通例就不准再回娘家了,要回娘家,得经过特例恩准。皇帝“特恩赐”后妃回娘家几个时辰,是难得的“旷典”。即使是朱亨嘉的元妃、石贤妃也不例外。

石妃听说放自己回家,不由得破涕为笑。

朱亨嘉感慨:孤的这些妃子们不容易啊!一入后宫,基本上就失去了回娘家的机会。想召见亲人,一般也只能等三节两寿四时八节这类的大日子。元妃尚且如此,何况他人!

心念一动,一句话脱口而出。

“爱妃,孤看这样,以后后宫所有的妃嫔,每年都有一次探望父母的机会。可好?”

石妃大惊:“殿下,这可有违祖制,传出去对后宫的声誉不好”。

朱亨嘉一笑:“啥祖制不祖制的,按祖制,孤没资格监国,爱妃的寝宫也没资格叫坤宁宫呢”。

原来这坤宁宫可不是什么妃子都能用的,它是大明朝皇后的寝宫。当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的周皇后就是在坤宁宫自缢身亡。

大明朝,皇帝是乾,皇后是坤。跟皇帝一样,皇后也是天下间的唯一。取《道德经》中的“坤得一以宁”这一句,故名坤宁宫。

随着权势越来越大,朱亨嘉的野心也越来越大。

后宫的一应规制全都逾制。

自己原来住的暖心阁,直接改名为皇帝的寝宫名:乾清宫;元妃石氏的寝宫,改名为皇后的寝宫名:坤宁宫;两个妃子陈淑妃、王庄妃的寝宫,也改为皇贵妃的寝宫名:瑶华宫、毓秀宫。

称帝的野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本以为,这样严重的逾制,肯定会有不少大臣反对。朱亨亨也做好了杀一批人立威的准备。不料一个反对的都没有。

仔细一想,没啥好奇怪的。那些死抱着宗法不放的老顽固,是绝对不会投奔自己的。肯投奔自己的大臣,都是聪明人。他们巴不得自己早点称帝,好得到拥立的从龙之功呢。又怎么会反对?

石妃管着后宫,怕有损后宫声誉,不肯同意。

朱亨嘉眉头一皱,计上心头:“爱妃,此事可以这么办:后宫每位妃嫔,每年都有一次回娘家探望父母的机会,着为惯例。但是对外不说,只说是孤特赐的‘恩典’。如何?”

石妃想了一下,笑了:“若此,既让后宫妃嫔有机会探望父母,又保住了后宫声誉。殿下,您真是太睿智了!”

“呵呵!若是这么点小事都处理不好,孤还怎么坐这监囯之位?”

??

靖王妃要回府省亲,这可不是件小事。

左承奉刘荣一大早就通知了石妃的父亲石虎。

这位国丈,原是个卫所的小军官。大明朝祖制,后妃通过选秀女的方式产生,因此,很少有妃嫔出自大贵族、大官僚家庭。有明一代,有效防止了外戚干政。

刘公公和石囯丈忙得不可开交。

布置关防,拉起围挡,清道、洒水、垫土,确定起坐流程,指示相关人等何处迎,何处跪,何处退,何处奏乐,何处饮宴,如何着装、接驾??

忙完这些,石妃回到了娘家。

“父亲!”

“柔儿!”

父女见上一面不容易,激动万分。

“母亲的身子好点了吗?”

“好多了。听说汝要回家,她一直念叨汝呢。快,快,随吾去后堂见汝娘!”

??

相逢总是短暂的,一晃,时辰到了。

石妃的鸾驾返回王城,想着见到亲人的情景,在鸾轿里用手帕抹着泪。

“咚!咚!咚!”

刚走到王城的端礼门,就听到一阵敲鼓声。

“此是什么声音?”

左承奉刘荣禀道:“娘娘,有一个百姓在敲“登闻鼓”。

“登闻鼓”,一般都是设在都察院。

朱亨嘉监国后,为了收买民心,将“登闻鼓”立在了王城端礼门旁。让督察院派御史轮值记录,允许百姓击鼓申诉。凡政有不便于民,立即除之;有可以便于民者,立即行之。

朱亨嘉其实只是做做样子,他日理万机,哪有空管上访的事?不过是让御史们处理而已。不料登闻鼓一立,效果很好,百姓们都赞他是明君。

他本想将此鼓挪到督察院门口,一看民意难违,没好意思挪位置。

百姓们想在外城门口敲鼓,就让他们敲呗。反正孤住在内城,又听不见。

今日是监察御史周丰轮值“登闻鼓”,见一老头击鼓,唤至身前。

“尔是何人?欲诉何事?”

“小老儿姓胥名贵,乃平乐府恭城县人士。告恭城知县王鸿儒,不依《大明律》,胡乱断案”。

??

恭城县有姐妹二人。

老大张美兰,嫁于赵家庄赵龙,生子赵英;老二张美竹,嫁于城内布贩胥贵,生女胥爱英。

赵英和胥爱英是表兄妹。

长辈们见这两孩子性格投缘,天天在一起绕床弄青梅。名字也合,一个叫赵英,一个叫胥爱英。干脆,亲上加亲!给这两表兄妹定了娃娃亲,下了定礼。

转眼,两孩子长大了,到了婚嫁的年龄。

天有不测风云。老赵家家境日渐窘迫,生计举步维艰;而老胥家经营得力,胥贵的生意越做越大。

赵龙带着赵英去胥贵家提亲。不料,这胥贵嫌赵家穷,已将胥爱英另配他人。

赵龙大怒,当初咱可是下了定礼的,汝想悔婚,这怎么行?

一纸诉状,告到了恭城知县王鸿儒处。

王知县,名鸿儒,最重圣人教诲。

《论语·为政》上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汝老胥家想悔婚是不对的。

于是,王知县判老赵家胜诉,把胥贵打了顿板子,令两家选个好日子,让这对表兄妹尽快完婚。

胥贵挨了打,不服,找到本县精通律法的诉师钱童生。

诉师这个职业,起源于大明朝。一般都是由精通法律的读书人担任,为雇佣者在公堂上进行辩护,收点诉银。

这钱童生考秀才总考不上,只好吃上了诉师这碗饭。别说,干这行,他颇有天分,成了恭城有名的大诉师。

胥贵给的银子多,钱童生自然要为他出主意。

“胥员外,您别怕。《大明律》明文规定:凡同一姓氏亦或表亲之间禁止通婚,违者以通奸论处,并强行’离异‘。您家闺女和那赵英是表兄妹,他俩定亲有违《大明律》,婚约是无效的。那王知县胡乱断案,您可以去告他”。

“唉!自古官官相护,吾上哪去告?”

“去桂林,?登闻鼓”。

??

监察御史周丰,听了胥贵的话,又看了钱童生写的诉状,大怒。

“好汝个王鸿儒,身为知县,不学无术,胡乱断案,荒谬至极!那赵英和胥爱英是表兄妹,他俩的婚约实属乱伦。汝不但不判其无效,反而令两家择日,早日完婚。汝视吾《大明律》为儿戏乎?吾要弹劾汝!”

周丰正在咆哮,忽见一个内侍打扮的人走了过来。

“这位御史,娘娘让吾问一下,百姓为何?登闻鼓”。

周丰打量了一下这位,虽是内侍,却穿着麒麟服,配着玉带,一看在王府身份不低。

当京官的,个个都是人精,连忙恭敬地问道:“请问您是哪位?”

“咱家是左承奉刘荣,王妃石娘娘见有百姓敲鼓,让咱家来问一下”。

周丰不敢怠慢,连忙将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荣。

刘荣回报石妃。

石妃听完一楞:表兄妹不能结婚吗?那怎么会有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两人还各自写了一首《钗头凤》?

大明祖制,后宫不得干政。石娘娘也只是见有人在宫们口敲鼓,问问而已。

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石娘娘没功夫搭理。问完之后,鸾驾回宫。

??

伉俪情深,听说石妃省亲回来了,朱亨嘉忙去献殷勤。

“爱妃,家里面可好?”

“谢殿下关心,家里都好,母亲的身子也好些了”。

“那就好,那就好呀!”

两人又闲话了一阵家常。

石妃忽然想到了登闻鼓的事:“殿下,今日妾回宫,见有百姓?登闻鼓??”

??

周丰弹劾王鸿儒的疏被呈到了朱亨嘉的御案上。

一般这种弹劾七品小官的奏疏,朱亨嘉没时间细看,直接转到内阁让大学士处理。不过此疏缘于百姓敲登闻鼓,又有石妃提了一嘴,直接上达天听,所以细看了一下。

他很奇怪,表兄妹不能接婚吗?那后世的《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咋回事?

找来刑部尚书王化澄询问。

“王卿,《大明律》规定,表兄妹不能结婚吗?”

“监国,不光是表兄妹,同一姓氏结婚都不行。《大明律》明文规定:同一姓氏,或表亲之间,禁止通婚,违者以通奸论处,并强行’离异‘”。

朱亨嘉眉头一皱:“这表兄妹不让通婚,孤还能理解;同姓不让通婚,孤觉得不妥。若两家只是同姓,却无血缘关系,为何不能通婚呢?太不近情理了!”

王化澄苦笑:“监囯,此条,臣亦觉得不妥。可是没法子,改不了”。

“哦?为何改不了?”

“太祖金口玉言,《大明律》,子孙守之,一字不得更改”。

原来,太祖朱元璋,打下这如画江山后,费了大量心血,编这《大明律》。

他起自“淮右布衣”,亲历了元末暴政,因而重视总结唐、宋以来历朝统治经验。形成了“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治乱世用重典”、立法“当适时宜”、“当计远虑”等有针对性的法律思想,并以此为指导,编纂了这部《大明律》。

编完后,他觉得这部律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世子孙只要依此治囯,必能囯祚永存。

于是留下祖训,命子孙守住这《大明律》,不得更改一字。

问题是,法律这东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时适用的法律,用了一段时间后,可能就不适用了。不改怎么行?

老祖宗不让改,后世的皇帝想改。咋办?

只好大颁条例附在《大明律》后面,以补充《大明例》之不足。比如,明孝宗颁布的297条《问刑条例》等等。

因为不让改,所以大明朝制定了各种补充大明律的法规。种类繁多,让人眼花。

大明朝的法规形式,有律、诰、例、令四种。

律,指《大明律》,基石。

诰,指《明大诰》,主要是一些案例。因为用刑远比明律苛刻,朱元璋死后,被置之不用。

例和令,是对大明例的补充。足足有数千种,上万条。

朱亨嘉听完王化澄的介绍,十分感叹:难怪那恭城知县会断错案,这么多法律条文,怎么记得过来?

他想了想,说道:“王卿,孤欲将这些律、诰、例、令,合并在《大明律》里。另外,《大明律》里不合时宜的法律条文,一律废除。卿意如何?”

王化澄大惊:“监国,这可使不得。太祖留下了祖制,不得改《大明律》一字”。

朱亨嘉哈哈大笑:“只要利国利民,管什么祖制不祖制?”

崇祯二十一年三月,朱亨嘉令东阁大学士苏观生、刑部尚书王化澄等人重修巜大明律》。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