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3 处士横议

士大夫清议,引经据典,唇枪舌剑。董重才疏学浅,自当避嫌。

汉时处士清议,稍后魏晋,遂沦为“清谈”。亦作“清谭”。亦称“玄谈”。清谈重心集中在有无、本末之辨。始于三国魏何晏、夏侯玄、王弼等,至晋王衍辈而益盛,延及齐、梁不衰。

清议与清谈,形式雷同,然内容迥异。

清谈分客主双方,“谈士”为主,先抒己见,称之为“通”;“难者”是客,加以词辩,称之为“难”。为深入起见,可经数次辩论;也有谈士,自为客主,反复剖析义理,行抛砖引玉。清谈结束,宾主双方,高下立判;若双方皆言之成理,无分胜屈,则由第三者来评判。

清谈时,谈士往往“执麈(zhu)尾(名流雅器,专用道具)以指划”,成一时风尚。“盛饰麈尾”,亦成谈士象征。

比起稍后,魏晋风骨,口谈为乐。时下,当真言之有物,入木三分。

又得党魁主持。扬名平乐会之机,千载难逢。再加酒不醉人,人自醉。口无遮拦,可想而知。

饶是大将军董重,一知半解,亦暗自心惊。

口诛笔伐,莫过如斯!

今乃王允总领朝政。论天下治,如何能不言及。便有太学生,暗记在心。待会后,转告王允。以求进身之机。

俗谓“事不过三”。党魁一而再,再而三,出言不逊。王允焉能相容。

论到紧要处,便有名士大儒,长啸而起。一步一句,步步豪饮。正如蓟王所言,“喜贺诗就酒,隔壶手自温”。

董重如坐针毡,强装镇定。生怕党魁醉眼端杯,蒙眬笑问:“大将军以为如何?”

所幸。直至罢筵,皆无人问津,亦无人顾及。足见舌战胶着,壮怀激烈。

口若悬河,唾沫横飞。

嘉宾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景顾赶来相邀:“请大将军,移步内室一叙。”

“好。”董重这才心安。终归有所得。

比起馆中金碧辉煌,内室蓬荜无华。

党魁正襟危坐,老目清光,毫无醉意。

“天下何以为治,请张公赐教。”董重先拜。

“大将军,若为垂衣拱手而治天下,唯‘化敌为友,收归己用’一途。”党魁笑答:“此乃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如何,不战而胜。”董重中下之姿。选贤任能,运筹帷幄,皆不堪大用。谓“量腹而食,量身而衣”。唯“垂拱而天下治”,乃度身而作,最为适宜。

“大将军为骠骑将军时,广募西凉健勇。今,上至卫将军,羽林、五官,中郎将;下至上林苑中将校所辖数千精兵,皆出骠骑营士。大将军,何不令卫将军等,代为笼络。将四关西凉都尉,收至麾下。如此,洛阳之危可解,大将军重掌朝堂在望。”

张俭所言,董重焉能不知。奈何“边鄙之人,习于夷风”,贪残放滥,多疑狡诈。除非许以高官厚禄,否则断难如愿。高官,身为大将军,董重或可勉为其难。然厚禄从何而来?

须知,正因王允,尽收万岁坞中钱谷,足月发放八关,这才勉强为继。终归“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更何况客军远来,若无粮草接济,军心必乱,久必自溃。亦因手握钱粮,控八关十万兵士,生死存亡。故王允有恃无恐。不疾不徐,从容自保。

董重苦无积财,如何大肆笼络。

虑及此处,董重又问:“然,如何施为?”

“时大将军何进,攻打南北二宫,火烧永乐。后永乐积铜,悉运二崤城,于钱堡重铸四出五铢。皆录入太皇名下。”张俭笑问:“不知,然否。”

张俭将来龙去脉,道出一清二白。董重如何抵赖:“不瞒张公,永乐积铜,不下数十亿钱。皆屯于钱堡赀库之中。”

“若能取来一用,大事可成矣。”张俭言道。

董重摇头:“太皇远在蓟国,且惜财(如命)……必不肯允。”

张俭眼中,精光一现:“然为救董侯,太皇便散尽家财,亦无所惜。”

“何以知之?”董重暗虑,便是自己罹难,董太皇亦不会散尽家财。遥想当年。董太后兄董宠,因假传董氏谕旨,有所请托,而被下狱死。可想而知。董太皇又岂会念及私情,而散尽亿万家财。

公不闻:“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

张俭笑而不答。反从袖中取出一漆木信函:“只需将此物,六百里送至董太皇当面。大将军心中疑虑,自当涣然冰释。”

不愧是高人。行事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董重心痒难耐:“张公可否明言?”

“天机不可泄也。”张俭语焉不详,莫测高深。

“可否先窥?”董重双手接过信函。

“先窥则前功尽弃也。”果不其然。

“长者赐,不敢辞。”董重咬牙收入囊中。

“事不宜迟。”张俭言尽于此:“大将军速去。天机莫测,迟恐生变。”

“告辞!”董重患得患失,交加惊喜,亦不敢多待。

目送董重出室。张俭面上,忽现一丝解脱。

“诸事皆了,老朽瞑目矣。”

不出三日。党魁平乐会,“处匡床”论“天下治”。尽为人所知。太学生书录整理,相互传阅,更助风靡。

鱼梁台上,王允亦得手抄本。

二次党锢,皆因“处士横议”而起。语出《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处士,古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之人;横议,口无遮拦,随心所欲,多指无所顾忌,妄加评论时政。

后有人言:向来论气节,大概总从东汉末年之党祸起头。那是所谓处士横议的时代。

便是指此时。

司马光亦言:“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又说“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於东京者”。

换言之,以己度人。即便是号称“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大宋亦不及。故梁启超言:“论世风,谓东汉最美,炎宋次之。”

不吹牛逼。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