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围桌夜话

还没理清楚衙门的这些狡猾小吏和官差,杨津正便有些懊恼的返回了衙门,体贴的彭玉婷早已领着自己的丫鬟,准备好了可口的饭食!!

饭菜也没有多复杂,只不过是一些野菜而已,在这种古代封建社会,山沟沟里田野边上,到处都可以采摘,成本极其低廉!口感嘛,如果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还是很香香的,但对于古人来说,只能说是填饱肚子而已!毕竟贫困之际经常吃的东西!

看到了桌上摆的野菜,杨津正不由的连连摇头!这才是真正的穿越生活,那些向往着穿越的现代网民,怕是没几个人受得了……

我国古代人都吃什么?怎么制作?看完后的网友:再也不想穿越了。食材有个性,小小有工坊,大家好,我是小小,今天跟大家分享古代人的饮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们都吃些什么,又是如何制作呢?一起看看吧。

人类之所以可以繁衍至今,饮食肯定是最重要的一个板块,无论历史如何发展,代表民生问题的饮食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越来越多人的关心食品的健康问题,像地沟油,瘦肉精和各种食品添加剂让现在的吃货们十分苦恼,心想还是古代人吃的好也吃的放心,但古代的食物真的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吗?今天小小带大家看一看古代人都吃些什么。

首先,我国古代人每天只吃2顿饭,第一顿在上午9点左右,叫做“朝食”,第二顿在下午4点左右,叫做“哺食”,但到了北宋初年,随着宵禁的解除,很多人养成了入夜后再吃一顿的习惯,这顿饭就是我们常说的“宵夜”,了解了他们的三餐时间,我们来看看他们具体吃些什么吧。

最早的饮食要追溯到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靠打猎为生,但可惜的是,他们只会烧烤这一种烹饪方式,而他们最主要的食物来源谷物是不能烧烤的,后来随着陶器的发明,才有了最早的米饭,至于其他的副食,完全是听天由命的状态。

到了先秦时期,出现了“羹”这道食物,主要的做法就是炖和煮,跟我们现在皮蛋瘦肉粥的做法类似,贵族能吃到肉羹,而普通老百姓只能吃到菜羹,因为当时没有调料,做法也比较粗糙,所以基本上谈不上好吃不好吃,只能说能吃饱腹。

汉朝人民的饮食就幸福多了,因为有张骞通西域的故事,我国饮食界发生了大的变革,饮食有点像现在的韩国,都是先上一桌子咸菜,由于当时的大米产量很低,所以基本都是大米配小米掺到一起吃。在汉朝的菜市场上,看到最多的肉就是狗肉,最少的则是牛肉,因为当时的耕牛非常珍贵,敢杀牛来吃的都不是一般人,但蔬菜变得丰富了,黄瓜,香菜,石榴和大蒜,甚至还有葡萄,丰富了日常的饮食。

到了魏晋时期,北方人的餐桌已经出现了小麦的身影,其实最初的小麦跟其他谷物一样,通过蒸煮的方式做成了麦饭,但小麦的壳真是太粗糙了,后来一个吃货为了给它去壳把它放到石磨上,一不小心就磨成了粉,这也是最早出现的面粉。同时,从西域传来了不少好东西,扁豆,茄子和生菜,丰富了食材的种类。

到了唐朝,大米已经开始广泛种植,老百姓实现了“吃米自由”,当时的肉食以羊肉为主,而鸡肉鸭肉在汤稠根本就不算肉。这个时期可以吃到菠菜,同时玄奘取经回来带回了一个新物种——芒果,而随着小麦技术研磨的进步,普通家庭也差不多能吃到面条,烧饼等面食了,但口感还是比较粗糙,一般都搭配豆子和野菜来吃。

宋朝迎来了饮食界最大的一个变革,那就是铁锅的出现,让炒菜渐渐成为了主流,古人终于告别了吃水煮菜的命运,不仅如此,宋朝人还把面食做出来各种花样,也有了不同的糕点出现。总之在宋朝,你能吃到炒菜,汤羹,油炸制品和糕点,食物开始真正的有能吃过渡到好吃的阶段。

明朝的吃货们基本上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但有一个很重要的调料传了过来,那就是辣椒,同时另一个家喻户晓的蔬菜也传了过来,那就是番茄,在明朝,你能吃到烤玉米,烤红薯,四季豆,甚至菠萝。

到了清朝,出现了一种改变我国人命运的食物,那就是土豆!随着土豆高产,解决了大部分人的吃饭问题,导致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清朝的饮食跟现代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就拿清朝皇帝来说,在吃饭这件事上就特别的奢侈,一顿饭要吃100个菜,八大菜系也开始慢慢成型,满汉全席也随之而来。

现如今的饮食,已经过了饱腹和好吃的阶段,开始由好吃到营养健康的阶段来过渡,看完我国古代人的饮食,你还向往他们的生活吗?

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总看到古人随随便便就整出一大桌子美味佳肴,事实真的如此吗?孔夫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能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他本身出生不低,又有很多徒弟,自然吃喝不愁。

普通人哪有这么容易?除了皇帝没有食物材料的限制,其他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吃东西。古时候不同阶级的吃食有着天壤之别,一般的人家根本就吃不起,甚至是不能吃山珍海味。

一、古代想要吃肉并非易事,吃牛肉更是想都不能想!

古时候,周朝建立礼乐制度,什么人该吃什么东西,用什么东西吃,怎么吃东西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周公规定除了天子外,其他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的身份吃相应食材的食物,否则就是僭越。

比如牛肉,那时候牛地位不凡,是特别珍贵的劳动力。甚至有专门保护牛的法律制度,吃牛肉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羊肉虽然比不上牛肉珍贵,但是它主要在草原民族比较流行,中原地区比较稀少,甚至到了我们现代,也是价格不菲,更别提一穷二白的古代农民。

猪肉倒是比较亲民,是寻常百姓餐桌上难得的肉食,但起初也不为很多人接受,因为人们并没有掌握它的正确做法,直到苏轼被贬,研究出美味的“东坡肉”,人们才爱上猪肉的味道,养猪技术盛行,猪肉也成为普通人家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荤食。

二、以前的人们吃些什么?

《尔雅·释天》中记载道:“果不熟为荒,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肉之难得自不必提,粮食果菜才是普通人的果腹之物。有幸生在盛世避免饥馑的古人,又能吃到什么?

由于种植技术的限制,人们也很难吃上谷类,要是运气不好碰到荒年,更别想吃上一口热饭,所以最常吃的还是野菜。

其实《诗经》中记载的草本植物有很多蕨类都是可以吃的,可能是古人饿到饥不择食,把所有草都吃了个遍,才知道哪些能吃,哪些最好吃,后人才不至于饿死。

我们生活中,在路边看见那些野花野草,还有一些蕨类植物,很少有人摘来食用。殊不知那对于生活在饥荒年代的古代人来说是难得的美味,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填饱肚子更重要了。由此可以想象,那时候的人是靠着多坚强的意志,才能在那种时候艰难地活下来,这也体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凄凉景象。

战国到秦汉时期流行吃萝卜,统治者为了抵御荒年来袭,鼓动百姓大力种萝卜。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那时候的人根本就沾不到油盐,长期吃野菜,萝卜,还有其他粗粮,体制就会降低,再加上医疗卫生方面不行,所以那时候人民寿命不长。

先秦时期,人们研制出一种新的食物—羹。其实很简单,就是把食物炖熟煮烂,这很节约食材,在普通人家是最理想的家常便饭了,至少能混个水饱。只有贵族才能吃到肉羹,普通人顶多炖煮些野菜,算不上好吃,毕竟能吃饱就不错了。

魏晋到唐宋,人们终于能吃点有味道的东西了。茄子、黄瓜(那时候叫“胡瓜”)、菠菜、莴笋传入中国,受到百姓们的喜爱。然后开始大量种植,也流行出多种烹饪方式。

大航海时代,辣椒、西红柿传入,张骞出了趟西域又把胡萝卜、香菜、蚕豆、大葱黄瓜等农作物带到了人们的菜谱上。

新航路开辟后,百姓的餐桌上已经很丰富了,然后玉米和白薯也流传进了国内。由于得到很好的技术指导,玉米和白薯的产量非常高,老百姓基本上不怕饿着了。

到了唐朝,大米种植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百姓开始广泛种植,实现了“吃米自由”,那时,大家也终于能吃上羊肉了。于是用羊肉代替了鸡鸭鱼狗。这个时期还可以吃到菠菜,然后玄奘取经回来带回了一个芒果,从此水果的种类丰富起来了。

随着小麦研磨技术的进步,面食已经很常见了烧饼。但口感还是粗糙的很,所以人们会搭配豆子和野菜吃。

而《水浒传》中,好汉大快朵颐得吃肉的行为主要是映射他们豪爽刚正,光明磊落,与当时官僚阴险虚伪形成鲜明对比,现实可能连肚子都填不饱。

所以,我们真应该庆幸生在了物资丰富的现代,更应该珍惜一粥一饭,毕竟这放古代,多少人做梦都想吃上一口热饭。我想知道真相后的你,再也不会想穿越了。

我们看电视剧,尤其是水浒传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大侠桌子一拍,给我来半斤牛肉!!

但实际上这在古代是不敢想象的事情!我们看武侠片,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好汉走进客栈,非常帅气的喊一声:切一盘熟牛肉,有好酒只管拿来。每次看到都觉得畅快淋漓,这牛肉就是好汉们行走江湖的标准配置,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他们的侠义本色。可是今天小编要说,这么多年来,我们都被武侠电影给骗了,在古代牛肉可不能随便吃。

在生产落后的封建社会,主要依靠的是农业生产。作为农耕最重要的生产工具,百姓们别说杀牛了,就是看管不严谨也是要被追究责任的。每个区域的耕牛数量都要统计报给当地官府,如果哪一家的耕牛死了,还要去官府备案,具体的死因,什么时候死的等等都要说清楚,记录下来画押的。而牛的尸体也要由官府来分配处理,不能私自吃掉。在唐朝,私自吃牛肉是要被判刑的,而明朝法律最严苛,私自吃牛肉还要被施杖刑。

在《水浒传》中经常有好汉们吃牛肉的场景,其实大家仔细看,他们吃牛肉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山野的小店,在闹市区从没有哪一处描写是吃牛肉的。所以这里,作者一方面是通过好汉吃牛肉来表达对于官府的不满,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宋朝对牛肉的管理也是确有其事的。宋真宗是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在那个时代,农业生产大于一切,因此在他即位之初就发布政令,禁止杀牛,禁止吃牛肉。

凡事总有个例外,吃牛肉这件事也是一样。在古达有几种情况是可以明目张胆的吃的,那就是军队打了胜仗,皇帝为了展示皇恩浩荡就会赏赐牛肉给军队,让大家分着吃。在辛弃疾的诗作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了解。

封建社会的管理制度毕竟是落后的,即使是这种明令禁止,也还是有很多朝廷估计不到的地方。比如说有的区域它就是畜牧业发达,不发展农行,这样的地区一般牛的数量都是充足的。有些腐败的朝廷官员为了中饱私囊,巧立名目,就会设置“牛肉税”。这样富有的人就可以交钱,合法的吃牛肉,而地方官员也就可以多多收钱了,这种现象在宋朝最为常见。

其实朝廷越是压制,越是有人会铤而走险。正是因为牛肉有营养又限制食用,才显得异常的金贵,所以价格才会特别的高。只要有利可图,那就一定会有人打这个算盘。有的人会偷偷的宰杀牛,贩卖牛肉,朝廷腐败到一定程度也就没人来管了。只要是使够了银子,就都好说了。在古代,吃个牛肉还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有的人认为是保护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封建社会腐朽的表现,当然这两者都有道理!

一直有一种传闻说,中国古代不准杀牛,不准吃牛肉。

这是不符合道理的,牛作为一种役用牲畜,它的寿命一般在十几年,而且牛是有工作年限的,到了工作年限,在粮食和人力稀缺的年代,养一头不能干活的牛,负担是很大的。还有,牛自然死亡之后,它的肉怎么处理呢?

带着这些疑问,看看古代对于牛的宰杀和牛肉的食用的具体情况吧。

牛的驯化,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首先在10500年前在两河流域首先驯化,再是8500年前在南亚地区对瘤牛的驯化。但是云南师范大学张虎才教授所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对在黑龙江省肇东市太平乡周家店村发现的牛下颌骨,进行了年代学、形态学、DNA测序等多指标的综合研究。结果发现:

这个牛下颌骨经过北京大学、德国柏林吉尔实验室、英国约克大学测定的年代在距今10660年左右。

这个牛颌骨的臼齿上有明显的左右两侧对称的很深的凹陷,这是长期受外力磨损的磨损面,而非是病变牙齿。这是牛被戴上类似“嚼子”一样的东西勒出来的痕迹,这说明此时的牛就开始被人驯养了。

张教授完成了东北牛类画室的DNA测序,通过DNA对比,这头牛的DNA显示,它已经是原始牛类和现代牛类的过渡种了,印证了臼齿驯化痕迹的猜测。

这个研究结果证明我国东北地区是比两河流域更早驯化牛的地区,使用”嚼子“的痕迹表明,在一万多年以前,牛就有可能已经被用作农业生产了(驮用),研究结果被发表在2013年11月8日《自然-通讯》上。

商朝养牛和食用牛肉的情况

商朝是一个特别喜欢用牛的朝代。我们一直说的甲骨文,一部分是刻在龟甲上,一部分就是牛的肩胛骨上。考古人员在郑州二里岗和安阳殷墟发现了大量的这样刻满文字的牛骨。

商代使用牛的证据一方面是在这些牛骨上,不但用这些牛骨来进行占卜,并且在牛骨上记录占卜结果。也用这些牛骨记录一些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中有些也与养牛、用牛有关。

从考古发掘出的牛骨量来看,商朝养牛的规模是不小的,甲骨文中记载,商朝在敦、郑等地豢养了大量的牛。因为牛是重要的祭祀物,所以,甲骨文中又多次商王亲自前往这些地方视察的记载。

“丙午卜,房贞,呼省牛于多[郑]。贞,牛于多郑。”

“贞,王往省牛子敦,贞,王勿往省牛[于敦]。”

“丙寅卜(士日殳)贞,王往省于敦。”

这些牛都是用来祭祀的,杀死的方法也不同,有的是用刀剖成两半,有的是沉水淹死。

“贞,燎于土,四小牢,卯二牛,沈一牛。”《前》

“丁巳贞,庚申燎于口(这个字没有对应的现代字),二牢,俎大牢。”《粹》

牛就是普通的牛,经过特殊饲养的牛叫做牢,大的叫大牢,小的叫小牢。其重要程度是大牢高贵过小牢,小牢高贵过牛。卯就是将牲口对剖成两半的献祭方式,“沈”通“沉”,就是把牛脚捆起来,丢进水里的献祭方式。俎就是把牛肉切开,放在俎上献祭的方式。而且我们发现,这些牛有成年牛,也有小牛,这些肯定不是自然死亡的,都是杀死的。在献祭之后,这些牛肉就会被分食,“宰”就是负责分这些祭祀肉食的人,后来演化成宰相。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就有:“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说明祭祀过的牛肉是被烹饪后吃掉了,牛骨就会被收集起来用来占卜和作为记录的材料。

商朝时如此频繁宰杀和使用牛,甲骨文中有了各种记载,商王稍微不舒服了,就会占卜杀牛。

丁丑卜,妣庚事,惟蓑牛其用,惟羊、牛。惟幽牛,惟黄牛,大吉。《小屯南地甲骨》贞,燎十物牛又五,鬯……《殷墟书契。

这一时期,另外一个表现就是文字,出现很多祭祀的文字都与牛相关。

像是我们上面说到的“牢”字,这个就是在祭祀之前,把牛关起来,进行特殊的喂养,使之有神圣性,称之为牢。也有用羊的,是一个宝盖下面一个羊字,不过这个字已经遗失了,就剩下牢。到了周朝,这种方式依然存在,《周礼·充人》:“祀五帝,则系于牢,刍三月。“要把牛关在牢中,限制行动,并且喂给切细的草料三个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应该是为了让牛肉变得更肥嫩一些吧。

“物”这个字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杂色的牛,一种是用刀来屠杀牛,这个也是商代才有的。

“特”原意指公牛,后来演化成指单数。

还有”牺牲“,纯色曰牺(韦昭注《国语》)。牺牲,牛羊全体者也(颜师古注《汉书》)。牺牲就是就是毛色纯净的牛或者羊,毛色纯净的牛羊在牛群中也是有概率的,可见其他的牛羊的数量还要庞大。

“牧”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就是举棍棒驱赶牛的样子,说明了商代时人们对牛的驯养。

“犒”的原意是高举牛肉的意思,特指以牛肉酒宴饷官兵,所以才会有犒师的说法。

“牝牡“原来就是用来分别牛的公母,牝是母牛,牡就是公牛。

商代的时候,我们现有的证据主要证明的牛的用途就是献祭和食用,是否用来农业生产,现在还缺乏证据。有确切的证据的时间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犁耕”,犁的下面就是一头牛。由于这一段时间,牛的主要用途就是食用和祭祀,所以不可能出现禁止杀牛的情况,当然作为重要的献祭物,不是普通人想杀就杀的,应该是属于商王或诸侯、大夫才有的特权。

周朝前期,牛的用途和商朝差不多,依然用于食用和祭祀。并且设置牛人二百三十二人,管理养牛、祭祀、宴飨宾客、烹饪牛肉、犒赏三军、丧事奠牛。但是《周礼》这里提到了牛的另外一个用途:兵车之牛与其牵彷,以载公任器。这里的牛不是用来耕地,但是是用来拉兵车的,这是役使牛的较早记录。

这个时候的,牛羊饲养量十分巨大。鲁国猗顿,“乃畜牛羊,子息万计。”尽管如此,周代食用牛肉还不是很经常,故而有《礼记·王制》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这个我们要注意,这并不是禁杀牛的法律,这个无故和现在的说法不一样。因为古代没有冰箱,冰又很珍贵,一头牛杀死后,吃不了,很快就坏了,只有在上面我们提到的:祭祀、宴会、犒赏军士、丧事都是可以杀牛的。像是《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之所有那么高深的解牛手段,是经历了很多次练习才能做到的。

所以先秦时代,牛耕没有很大范围的普及,牛对于农业生产还没有那么重要,所以并没有明文规定不能杀牛,但是由于牛的饲养成本高,还涉及到国家祭祀,牛还是不能随意宰杀的。

秦朝对耕牛的保护,有了详细的法律

商鞅时期就对于对牛马进行保护了:“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当时马是战略物资,比牛要更加重要一些,所以罪也要更大。云梦秦简中的《厩苑律》有耕牛大课、处理公家马牛死亡问题的处理。

对于公用牛马死亡后,要及时上报,报晚了,肉坏了,也要受罚。牛的筋、角、皮是战略物资,个人不能私留,必须上交,肉可以自己卖掉。可见当时牛肉是可以买卖的,如果一个地区的牛比较多,自然代谢大,那么就可能常年有牛肉供用。但是私自杀牛是被禁止了,牛死亡之后,还要检验死亡原因,是否是老病而死,然后再决定开始严格限制耕牛的宰杀!

汉朝时,犁耕开始大量普及,尤其是东汉时期。“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也说明了原来用于祭祀的牺牲,现在开始用于“畎亩之勤”了。

这个时候,对于耕牛的保护就成了必要的了。《汉律》:“不得屠杀少齿”。这句话的理解也就是牛年老体衰后是要被宰杀的,但是出于强壮年纪的牛是不能宰杀的。

高诱注解《淮南子》:“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犯者即弃市。汉朝的刑罚是最严重的,私杀耕牛有死刑。但这里所谓的禁杀,也是禁止私杀,如果耕牛年老或生病,不能耕田的时候,必须上报,由专门人员过来验看,取得许可之后,才能宰杀。

两晋南北朝时期对于牛的宰杀比较松

晋代时,鲜卑人开始进入中原,西晋博陵公王浚手下就有鲜卑军数万人。他们是游牧民族,放牧牛羊就是为了食用,到了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更是大量南下,北方吃牛肉比以往更普遍,不再是贵族的特权。辛弃疾”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里面的八百里驳旧事,就是指的晋朝王恺杀牛的事,他们两个人随便打赌,就杀了一头牛,拿牛心烤来吃。

北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记录了多种牛肉的吃法,有肉酱、五味脯(五香牛肉干)、夏白脯(腊牛肉)、捧炙(烤牛肉),腩炙(烤牛五花)、肝炙(烤牛肝)、牛腤炙(烤腌牛肉)等,之所以在朝堂上供奉贵族祖先的牛肉,出现这么多吃法,正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进入中原的原因。游牧民族还带来了牛的另外一个用途:产奶。《齐民要术》中还记载了酥和酪的制作方式。

但是同时,南朝刘宋虞悰所写的食谱《食珍录》中,没有一种食材是用牛肉做的,只有羊、猪、鸡、鸭等,可见在农耕地区,吃牛肉还是被限制的。

唐、五代、宋是禁杀耕牛最严格的时期

唐之前,的南北朝时期,对于牛的宰杀限制很松,汉朝还允许杀老病之牛,宋朝之后的元明清也是准许杀老病之牛。唯独唐、五代、宋严格规定,不管牛是否老弱病残,都不能宰杀,只有自然死亡的牛,经过上报、检验后,才能开剥货卖或者自家食用。

大中五年正月,唐宣宗发《中书门下请严禁屠牛奏》:“应天下诸州府,如有牛死,便于所在经官陈状,勘验无他故,然后始令就市解剥货卖,不得更将归私家。”但是我们看到,唐宣宗时期是唐朝中后期了,现在发这个禁令,也就是说之前没有这么严格,唐朝对于犯私宰耕牛的刑罚也减轻了,没有死刑,只是“徒一年半”或”徒一年“。

《唐律疏议》:“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诸杀缌麻以上亲马牛者,与主自杀同。”“诸盗官私马牛而杀者,徒二年半。”

五代后唐天成二年三月敕规定:“乡村死牛,但报本村节级。”说明五代时,延续了唐朝死牛上报开剥的制度,但是上报的级别下降了,在自己村中就可以解决,也可以看到,五代时对牛的私宰情况的限制,有所放松。

宋代《庆元条法事类》:“诸马牛死报本厢耆镇,即时验实开剥。”宋朝依然延续报备制度,但是查验的权力又收到镇一级上去了。

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中有100多道菜,却没有一道是用牛肉做的,可见食用牛肉这一时期变得不普遍的了。虽然宋朝大内是有牛羊司和养牛院,这些牛主要用来供乳和祭祀,日常并不食用。《水浒传》中记载的牛肉出现了31次,这是因为作者施耐庵只要生活在元朝,他们是游牧民族,对于牛肉的食用不是很严格,他把时代背景给搞错了造成的。

元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原本就吃牛肉,对于牛的宰杀就放松了,但是在法律条文中,还是有保护耕牛的的条例,只有对“老病不任用者”,上报有司查验,才能宰杀。宰杀之后,要上交筋角,这是军备物资,不能私留,其他的皮肉,交税后就可以自卖了。如果是自己家吃,可以不用交税。

元朝忽思慧所写的《饮膳正要》中,就记在了大量牛羊肉制作的食品,当然还是以羊肉为主,占了70%,牛肉有五种姜黄腱子、攒牛蹄、牛髓膏子、黑牛髓煎、牛肉脯。

元代时,大量色目人、回民的存在也使牛肉的食用放松起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推崇的倒仓法,就是用大量黄牛肉来治疗肠胃病。

起源于清中期的跷脚牛肉,他也是有起源和奶油的!

明清之时,耕牛也是“老病不堪为用者”是可以允许宰杀的,但是宰杀同样要上报,不准私宰。有“凡私宰自己马牛者杖一百”、“若故杀他人马牛者杖七十徒一年半”,“凡宰杀耕牛、私开圈店及贩卖与宰杀之人,初犯俱枷号两个月,杖一百,若计只重于本罪者,照盗牛例治罪,免刺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再犯发附近充。宰杀自己牛者,枷号一个月,杖八十。”

但是到了乾隆时期,对于私宰耕牛的控制就放松了,农耕地区可能还是很严格。另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役用牛的淘汰加快,如果继续饲养就成了不经济的事情。于是在某些地区,禁止宰杀牛执行就变得名存实亡了。

明清时期,四川井盐业发达,明朝时开始使用牛推水车,到了清乾嘉年间,已经普及牛拉水车,清代川南盐场用来拉盐水车的牛会拉到苏稽镇宰杀,附近的周村村民几乎都是以杀牛为业。四川井盐生产最高峰的时候,有盐井十万余口,工作的牛有五六十万头。拉水车的工作繁重,不同耕田,一头牛的工作年限是2-3年就要淘汰,仅周村每五天一次的集市上就要屠杀数百头牛,牛骨、牛肉、牛皮会被就地卖掉。可见在这些地区,是有着有组织地宰杀和贩卖牛肉的行为的。

民国时期也曾经呼吁过保护耕牛,但是世道动荡,又有谁去执行呢?建国之后一段时期,牛作为力畜也被保护过一段时间,但是随着农业机械的普及,现在养耕牛的越来越少了。现在的牛基本上是用来食用和挤奶用的了。

可见,先秦之前,对于牛的宰杀没有特别限制,但是由于牛是重要的祭祀物品,牛主要控制在贵族手中,牛肉的食用并不普遍。汉朝对于宰牛的刑罚最重,两晋南北朝时,对于宰牛的限制较少,牛肉渐渐平民化。唐五代宋朝,对于禁止宰杀牛,市场上的牛肉都是老病而死的,肉质较差,因此牛肉的价格不高。元朝时,宰杀耕牛的限制又放松,才会出现《水浒传》中那么多牛肉的情节。明清前期对于牛的宰杀再次收紧,后期在非农耕地区则是放松的。当时的牛肉都是出自老病之牛,牛肉的价格也是很低,清朝《归田琐记》中记载:“(乾隆时期)达椿善啖,“家甚贫,每餐或不能肉食,惟买牛肉四五斤,以供一饱。”可见当时牛肉是穷人果腹之物,价格不高。如今牛肉却成了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高级食材,真是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