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随缘乡亲

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往往会在你落难的时候便能够迅速看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谁又是冷漠的路人?

彭玉婷和自己的嫂嫂哭的梨花带雨,不为啥!!纯粹是因为自己哥哥被杀以后,自己和嫂嫂以及小外甥便没有了经济来源,家中唯一的顶梁柱没了,也意味着这个家快散了。

古代的女子,基本上是无法单独养活自己的。但是在宋朝之前却是可以。

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古代一直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女人都靠男人养。其实这是错误的。

从夏商朝代开始的封建社会时期,大部分时候,女人的地位都是低于男人,不能抛头露面、任职当官,只能在家相夫教子。女人们虽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并不代表她们完全真的靠丈夫养活。

其实古代女子自从嫁人之后大部分都是经济独立的,这经济独立的来源就在于她们的嫁妆上,对于平民女子来说,则和现代女人一样,靠自己的双手实现经济独立。

嫁妆自古以来都是缔结婚姻中备受关注的一项,在古代尤甚。古代的嫁妆是有玄机的,是有“活物”的。

古代女人的嫁妆是女子娘家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越丰厚就代表女子的娘家地位和财富越高,嫁妆的多少也奠定了女子在婆家的地位,如果嫁妆与娘家的地位不匹配会被婆家看不起。

嫁妆除了代表着娘家的面子,增添女子嫁人之后在婆家的底气之外,其实它还有一个非常实在的作用,那就是保证女子嫁人之后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独立。

所谓的中高阶层即商贾大家、勋爵权贵、书香门第、皇宫贵族等社会中高层家庭,这些家庭给出的嫁妆都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红楼梦》里,王熙凤出自京城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是金陵护官符第三名、县伯王公的长房孙女,王家属于勋爵权贵。她的嫁妆有多少呢?

书里并没有直白写出来,但是在馒头庵里凤姐曾经对静虚说过这么一句话:“这三千银子,不过是打发小厮做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便是三万两,我此刻还拿得出来。”

由此可见王熙凤手里起码有三万两银子。然而这三万两银子并不是单指实实在在的银子,还有别的。

古代嫁妆除了金银首饰、妆奁、家具、书画之外,还有田产、房产或者店铺。

固伦和硕公主出嫁时的嫁妆其中就有这些东西:田地50顷,铺子八间,宅子三进的4套、五进的2套,庄子6个:温泉庄子2个、房山庄子1个、通州庄子1个、保定庄子2个。

相较于金银首饰、家具等“死物”,田产或者房产、店铺之类的就是“活物”,是能生钱的营生。拥有这些,只要经营得当,就代表着源源不断的收入。

由此可知,在古代处于社会中高阶层的女子,她们的嫁妆中多多少少都有“活物”,能让她们在嫁人后有稳定的收入。

古代嫁妆是女子的私人财产,婆家或者丈夫是无权干涉或者使用的。所以她们并非完全依靠丈夫养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独立,至少养活自己肯定没问题。

对于经济基础普普通通的平民来说,家中女子出嫁,陪嫁嫁妆中有房产或者田产、店铺之类的不大容易实现。平民女子是不是就真的完全靠丈夫养活呢?答案是否定的。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能抛头露面这样的礼仪并不适用于平民百姓的女子。

古训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说得正是这个,把女孩子养在深闺这样苛刻的礼仪只是对有钱人来说的,对平民百姓没有这么苛刻的要求,他们根本做不到。

因此平民百姓的女子自小也是要干活的,出嫁之后也基本上是跟着丈夫一起用双手养活一个家。

有一个词可以看出来大部分平民女子都是怎么生活的:男耕女织。男子外出耕种,女子则在家织布纺纱。还有一些则跟随做小生意的丈夫一起经营小店、摊位之类的。

古代女子的职业虽然不多,但确实是存在的,比如我们在电视中看到过的织女绣娘、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等,还有给大户人家当厨子、洗衣、仆妇等都是女子谋生的行当。

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孟子的父亲早逝,完全靠孟母一人养活他,由此可知孟母是要靠自己双手养活家的。

我们以为古代女人都是家庭主妇,其实她们和现代女人一样早就实现了经济独立或者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甚至养活家庭。

以坚实的经济为后盾保证古代女子在夫家的地位和价值,虽然不能囊括所有女子,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仍然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古代的婚姻大部分都是“盲婚”,不要说感情多深厚,很多夫妻结婚之前连面都没有见过。所以大部分古代女子,特别是养在深闺中的女子,基本上都是先婚后爱,但更多的人有可能是一辈子都没有爱过或者被爱过。毕竟在古代三妻四妾就跟吃饭一样正常,能做到像李清照和赵明诚那样青梅竹马,长大后琴瑟和鸣的就像凤毛麟角一样。

无法保证自己的婚姻幸福的古代女子首先要保证的就是经济基础。保证自己在相敬如冰的婚姻中生存下去。

在大家族中,礼仪繁多,人际关系往往也交错复杂,需要打点的人和事都得靠银子。作为当家主妇,即使不掌家也需要日常打点。比如赏赐下人,赠礼给晚辈,同辈之间的来往花销,给长辈贺寿等都要用到银子。一旦在婚姻中没有得到实际物质上的保证,那么古代女子的嫁妆就是她们的安身立命之基础。

在《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婚后的种种遭遇和受到的委屈,跟她清贫的家世不无关系,也和她不能经济独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但在明清这种增加观念极其浓重的时代。普通女子要养活自己,基本上不太可能。

除非这女子能够会织布,否则凭女子的体力,自己耕种来养活自己,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一般的独居女子没有生活来源,都有可能会遁入空门做尼姑。

但事实上,大多数尼姑庵的尼姑都无法养活自己。

古代寺庙都有自己的田产,寺庙大多建立在大山深处,政府也经常颁布一些优惠政策来扶持寺庙的发展,寺庙的田产是不用交税的。男子出家后何以在寺庙内打杂,而寺庙的收入来源除了自给自足外还会接受一些大大户人家的资助。

平时帮助大户人家做一些超度的法事也是一项不错的收入。而女僧人被称为尼姑,她们靠什么老养活自己呢?尼姑集中在尼姑庵内,虽然有自己的田产,但是女子受到体力的限制,田地是收入也是入不敷出。只能捞偏门。

世人都有七情六欲,僧人也不例外。唐朝时期被称为最开放是朝代,武则天就是在做尼姑的时候和皇帝李治勾搭上的。尼姑庵内供奉这神灵,每逢过节会有很多人来到这里烧香拜佛,求平安。捐赠一些钱财,这些人被称为香客。

尼姑和香客之间难免有一些交集,时间久了发生一些丑闻也是在所难免的。有些不安分的女子干脆直接出家当尼姑,做起了皮肉生意。明朝时期有一个举人路过尼姑庵,被里面了尼姑强行留宿,弄得是神魂颠倒。

因此明朝规定了女子出嫁的年纪,把一些年轻的尼姑强行解散,分配给没有婚配的男子为妻,当然了是按斤卖的。这能怪谁,这能是自己作的太狠!

如此一来,如何去向,便成了彭玉婷和她的嫂嫂必须面对的事情。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