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车过秦岭

洗漱完毕,退房,早餐,几个女人又在餐厅相聚了。

小花有些担忧:“昨晚喝了不少酒,今天开车不会算酒驾吧?”

“不会。看你的状态酒精早就排出了。妹妹要是不放心可以晚些走。”杜金枝笑着说。

餐毕,彼此拥抱道别,“保持联系。”大家互相说着鼓励的话,然后登车启程。

小花真的没敢走。要是在以前,说走就走,风风火火,但现在不敢了。以前自己是一个人玩,现在要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

小花坐在车上算了算行程。她选的路线不是距离最短的,但却是线型最好的,弯路少,车道多,相应的,距离也长,这意味着会多费油,成本增加。不过路上的事情谁说的好呢?如果遇到堵车,那么距离远近就显得不重要了。

翠花去车下溜达,和各种各样的人搭话。余以为给她打过电话,说他今天会到西安,届时联系见面。

小花在车上休息了一会儿,感觉可以了,就喊翠花上车。翠花正和一个奶油小生打的火热,听到喊她,不情愿地和奶油小生依依不舍地告别,转身上车,转头就把奶油小生忘掉了。

但估计奶油小生不会忘了她。

车起步,驶向秦岭。

秦岭山麓,南北两侧差异很大,南侧偏暖,北侧偏冷。秦岭-淮河是中国冬季零度等温线,南侧就是日常所说的南方,北侧是北方。秦岭动植物资源丰富,著名的大熊猫、金丝猴就生长在这里。

秦岭之名由何而来?提到秦岭,有一句话耳熟能详“秦岭者,天下之大阻也。”通常人们认为这句话是司马迁说的,在《史记》里。其实这是谬误。司马迁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翻遍《史记》,也找不到这句话。

其实最早称呼“秦岭”的是东汉班固,在《两都赋》首次出现了“秦岭”字样。在此之前,秦岭一般被称为南山或终南山。

“秦岭”的字面意思,就是秦地之岭。因为秦岭古属秦国,就是战国时期灭掉六国最终称帝的那个秦国。秦国的山岭就是“秦岭”。这实际上是一种贬称,因为“岭”比“岳”比“山”都要低,这和秦岭的地理地位和在中华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但两千年称呼沿袭下来也不好再改了。

有意思的是,班固虽然首次使用“秦岭”这一称呼,但在他的《汉书·东方朔列传》中使用的仍然是“南山”一词:“夫南山,天下之阻也”。后人把《两都赋》和《汉书》糅合在一起,就出现了“秦岭,天下大阻”的说法,并且讹化到司马迁身上。

现在小花就是要穿越秦岭,从南麓到北麓。以前秦岭的路非常难走,都是盘山路,道窄坡陡弯急,没有技术和胆量根本就过不去。现在行车条件大为改善,全程高速公路,只要不堵车,速度还是很快的,一天足矣。

说到堵车,秦岭的堵车是出了名的。几乎没有一天是不堵车的。司机真要遇到,肯定怀疑自己走的是不是秦岭,是不是走错路了。堵车的原因,有的是因为事故,有的是因为路面维修,还有的就是“幽灵堵车”。

所谓“幽灵堵车”,就是并没有任何突发情况发生,车流忽然就慢了下来,最终停了下来。然后又毫无征兆地开动起来,就像幽灵一样。有专家用一个模型解释,就是第一辆车的车速下降——先不问原因,原因不重要,重要的是车速降了——然后第二辆车也跟着降速。为了避免追尾,第二辆车的车速要比第一辆车低。然后第三辆车也降速,车速比第二辆车低。以此类推,后面的车都要降速,每一辆车都比前面的车速低,最终必然有一辆车的车速降为零,就是停车了。在这辆车的后面的所有的车都要停车,于是堵车就形成了。

这个时候,如果第一辆车提速,那么后续的车辆也都会跟着提速,当大家的速度都大于零的时候,堵车就消失了。

好在今天没有大堵,只有断断续续的一些小堵,耽误时间不多,小花心里很高兴,但没有说出来。

“今天真顺利,一路畅通。”翠花说道。表情也是很高兴。

小花心一沉,提了百倍精神,眼睛像扫描仪一样不放过路上的每一点情况。

车过宁陕。在宁陕服务区吃饭。这是一个大服务区,紧邻着秦岭一号隧道。

吃过饭,继续前行,卡车呼啸着驶入秦岭一号隧道。

过了宁陕,离西安就不远了。路上车不多,天黑前可以到达。

今天一天路上的车都不是很多,司机跑起来都很轻松。

十几个小时后,一辆从成都出发的大客车超速行驶,高速、正面撞向秦岭一号隧道口的挡墙。巨大的冲击力把大客车压成了不足两米厚的铁片。

车上有四十多人。

小花始终控制着车速。老司机可能违规,小花是新司机,不敢。

就是成了老司机,也一样遵章守纪。小花心里说。

何况身边还有一个翠花可以适时提醒自己。

下午五时,车终于抵达西安。

.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