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1982年冬,我们大队各个村纷纷召开全体村民会议,讨论关于分山到户的问题。

老四在建家坪的大会上风头出尽,罗列出了一套详细的分山方案。

村里的大多数人品评讨论之后,认为此方案可行,只修改了几个小的细枝末节,大部分内容都按此方案执行。

其实,这个方案是我祖父制定的。祖父年轻的时候,到处打猎、采药,对各个大山脊、小山脊都熟悉得很,对每一块山的土质、面积和产值都心中有数。

为了防止分山到户后出现有的人分到的山都在近处,自私自利不再参与集体林道路的维修和养护,祖父特意把远山和近山搭配好,土质好的和土质差的搭配好,以求公平均匀,反正都是“勾上断”(以抓阄为准)。

建家坪分成四个组,每组32人,共128人。每一组的山都搭配均匀了的。

谁想到,1983年农历3月由各组分山到户时,有的组就没有按路程远近及土质好与差搭配均匀,造成有的人的山全部在大河边,只为自己考虑,不愿意再参加维修养护林道路,闹出蛮多矛盾。

我们组原本也是32人。由于有户人家特别擅长搛排放排,季涔村没有人会这门手工技术,特意把他们一家五口人请到季涔去落户。

他们也愿意,就上去了。

因为集体核算时期,建家坪和季涔合成一个队,两个村的劳动力都在季涔的土地上植树造林种竹子近20年(1964~1982年),他们的竹木收入高。

某老师在我们大队教书多年,大队为了解决他家八口人的户口问题,就把户口落在建家坪。

刚好又有五口人迁到季涔去了,建家坪就把本村在五里排农场的所有田地分给他家四口人,另四口人就分山扯一勾(我们每份山是四口人)。

1983年初,又有一位老人去世,所以1982年分山到组之后才嫁进我们村的两个新媳妇,也各分到了一份山。

也就是说,把32份山分成了33份。

大家都说:“讨进来的新媳妇,虽然分组的时候她们还没有嫁进来,但是大家高风亮节,宁愿匀着个个少吃点,也分一份山给她们。吃得匀不如分得匀!个个看得开,只要是我们组里的人,给她们平等待遇。”

分山到户后,祖父把他的山分成两份,一人一半扯勾(抓阄)!

我母亲原本不打算要的,懒得以后和老四两口子磨牙。

祖父、姑妈、叔祖父们、姑奶奶们,一大堆人劝我母亲——你留在家里招郎上门,就是和儿子一样的待遇,这才公平!父亲给你的财产,你就收下。哪怕十块钱(1983年人民币最大的面值是十元),向别人借得来也要还,怎么比得上自己山上有货,砍了卖了换回钱来用方便实在……

母亲说不过他们,只好收下这半份山。

长漕是竹山,横路以上归我母亲,横路之下归老四;斗篷石的青山归我母亲,胡竹漕的杉树山归老四。

我家四份半山共八处,其中长漕、石灰岭(陡山)、胡竹漕和石壁漕都和老四相邻。

竹子和树莫名其妙地就“失踪”了。长漕的横路被某人改挖向上移两次,下半边的“山”越长越“宽”,越长越“高”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