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螺蛳塘杨家遵循“耕读传家”的祖训,无论生活再怎么艰难困苦,只要饿不死,一定要让子孙读书学习文化知识,再苦再累再穷,甚至借债,每一代至少要盘(土话,供养)一个儿子上学。

杨家的高祖父,是他父母亲几个儿子当中最聪明的,也是最小的,“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父母竭尽全力把他送进私塾读书。

虽然没有考上秀才,但是在村里参与祠堂的管理,写写算算,逢到红白喜事当个礼房先生,写对联,帮大家写信、看信,买卖田地、房屋之类时做个中人,立个文书等等,都是他的事。在一百多年前,有点文化的人,在社会上还是蛮受尊重的。

高祖父的文化,也为他带来了一门好姻缘——他娶到了流碧塘蒋氏家族的一位小姐为妻。蒋家也是聚族而居,一个村的人都姓蒋,共一个祠堂的。

高祖母蒋氏的父亲,在蒋氏家族中以精明强干著称。别人家送一个儿子去上学,就只有一个儿子有文化。他可不一样,他要求那个儿子白天上学,晚上回家把学到的知识转教给家里的兄弟姐妹。女儿也一样要读书认字,学习打算盘和乘法口诀表等数学知识,学习怎样当家理财,学习人情世故社交礼仪等等。

当他的儿女们长大成人、谈婚论嫁的时候,媒人们争着抢着上门提亲。儿子们娶得好媳妇,女儿们嫁得好人家。连续好几代,代代比人强。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的高祖父却没有学习他岳父的“先进经验”,在六子三女当中,只送了最小也最聪明的那一个去读私塾——就是我的曾祖父,却没有要求他回家教兄弟姐妹们认字读书,大家共同学习文化。

我小时候,在祖父给我讲家里长辈的故事时,就问过这个问题,祖父长叹一口气,什么也没说。

后来我慢慢长大,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自己也结了婚生儿育女,社会上的事也看过听过蛮多,也读过一些描述一百多年前的生活的文学作品,多次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终于知道了谜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高祖父一则从小受家族传统影响至深,每代只送一个儿子读书;二则蒋家是个小地主,经济相对比较宽裕。高祖父家是自耕农,几个比较大的儿子,白天在田地里劳累一天,晚上回家后只想吃了饭睡个饱觉,明天还有一大堆农活等着他们干呢。笔墨纸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曾祖父继承了他父亲的好运和兼职,也是一个英俊潇洒的白面郎君。曾祖母出身于桂林赫赫有名的韩氏家族。韩家是大地主,兴安一半的田地都在韩氏家族掌控之中,县太爷也要礼让韩家族长三分。

对比一下。

高祖母是小地主的女儿,虽然没有上私塾,但是可以跟哥哥们读书认字学算术,她在娘家也要干蛮多活儿,家里家外都得做,她是没有裹脚的,为了干活方便嘛。比起佃农和平民家的女儿,她从小到大能吃饱穿暖,还能学文化,算是蛮幸福的了。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