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之孔明篇

随着街亭的失利,马谡的死仍不可能换来蜀国大军的无恙。司马懿并非等闲之辈,战争的形势急速像着有利司马懿大军的方向转换,此时的司马懿如同一只凶猛的老虎死咬住了蜀国大军。

也许他的心中正盘算着,如果此时一举歼灭诸葛亮所统率的蜀国命脉,蜀国必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再假以时日,即使吴蜀联盟更可靠,更稳定也无法阻止蜀国的灭亡。

司马懿乘势追击,亲自统率十五万大军杀向诸葛亮所退守的西城。(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而诸葛亮万万没有料到,街亭之战败的如此之快,而此时身边已无大将,城中尽是只能运粮的老弱病残。诸葛亮如何化险为夷?

据统算,诸葛亮所在的西城只有能战斗的士兵二千五百名。而司马懿的大军号称十五万,当然,古时侯战争的这个人数都是放烟雾弹的。比如说,官渡之战,袁绍号称百万大军,这就是典型的吹牛皮。再比如说赤壁之战之时,曹操讨伐吴蜀联军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实际上也是言过其实。

所以这个敌方兵力都是虚的不能再虚的数字,不可当真。当然战争嘛,一味鼓吹自己的实力有多强大总能吓唬吓唬对方意志不坚定者。赤壁之战,曹操讨伐孙权时号称八十万大军,不就是把孙权手下以张昭为首的谋士吓的屁滚尿流吗?

司马懿到底率多少军马来攻西城,很难说。要知道司马懿派张颌攻打街亭时,也只令张颌统率军马五万人。一场如此重要的战争,都只有五万人,那么后面的乘胜追击按常理说来是不可能超过这个人数的。

因为我们看所有的战争,都是双方大决战时都会派上最精锐最强悍的兵力全线出击。这个时侯是不可能保留的,也不敢有所保留,除非有压倒性的优势。一旦不使全力,主战争都输掉了,剩下的就只有逃亡或者投降了。

而大决战之后,一战全歼敌方的战役毕竟是少数(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一般敌方都会有撤退或者逃跑的将士。面对这些逃跑或者撤退的将士肯定会派少数的士兵去追击,这个时侯的追击也就是强弩之末,成不了大气。能杀一个杀一个,最好的结局是自己没有任何损失。

关于这一点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张飞当阳桥退曹军。赵云在长坂坡,为了救刘备的宝贝儿子,也就是后来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在曹操军中杀的个昏天黑地。好不容易冲出重围,曹操大军却势不放手,死咬住赵云不放。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赵云之所以在曹操大军中安然无恙,杀的曹军士兵不敢靠前,无非就是靠曹操的额外关照。曹操是爱才之人,见到赵云如此武艺,又是忠心耿耿,当然不肯轻易杀了这般英才。

正是由于曹操的额外关照,赵云才能脱险。否则,即使赵云有再牛的武功,而且背上还背着个不能有任何损伤阿斗,怎么也不可能杀出重围的。虽然曹操的私下嘱咐是个推测,但我们都会相信这种推测。

赵云冲出重围后带着小刘备一路疯跑,来到当阳桥,狂叫:翼德助我(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这个时侯张飞令小部分士兵举着小旗在山后故

意到处晃动。当然了,张飞手下现在也就只有小部分士兵了。曹操一看,山后貌似有伏兵呀,这家伙。不得了,为了一个赵云已经损失不少了。如果这时再冒然出兵,中了埋伏岂不损失更大。撤了。

按照理分析,这场追击战应该是这样的,但在三国演义中添加了一些佐料。张飞当阳桥上一声吼啊,吼断桥头水倒流。水肯定是不可能倒流的。张三哥还没有如此大的内力,就是张三丰来也未必行嘛。那个桥自然也不是吼断的,据称是张飞派人给拆断的。

所以从这个案例中就可以看出但凡是派兵追击敌方残兵败将之时都是以少量军力追击。不可能说打主力战时五万人,追击敌方用十五万人。司马懿这个追击人数水分肯定不少。具体不清楚,但绝不可能超过五万,因此这个人数和现在商场做活动一般,五折之上再五折。

好了,不管人数多少,三万也好,二万也成。对付诸葛亮手中二千五百名老弱病残,怎么着也是绰绰有余的。

诸葛亮接到情报后更着急。自己第一次北伐,不仅不成功,而且还被敌将给活捉了,这成何体统。

依照曹魏的性格,一旦自己被活捉,宁死不降的话就只有死路一条。当然对于诸葛亮如此有忠贞死节的人来说是不可能投降的,而且也没见过(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哪个当丞相的战败后会投降的。

情势非常危急了,诸葛亮和手下的那般文臣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有文臣建议,立即放弃城中的粮草和军用物资,丞相立即撤退。诸葛亮知道,这条路根本行不通。以司马懿的治军,不可能为哄抢城中粮草和物资放弃追杀他的。所以他即使现在弃城而逃,逃不到汉中就定会被司马懿训练有素的骑兵给追上。

当再接到奏报司马懿大军离西城只有五里地时,诸葛亮破釜沉舟,心生一计。

诸葛亮令兵士将城门打开,令几名士兵穿着老百姓的衣服在城门口扫地。然后自己带着两小个小孩,在城门之上,悠然地弹着琵琶,喝着小酒,唱着情歌。神情十分淡然。而且下面那那些扫地的士兵,也都是神情自然的扫着地,丝毫没有慌乱的表情。看来诸葛亮军中不缺乏这种心理素质过硬的奥斯卡演员呀。

司马懿大军到城门,一看:不对呀!残兵败将,还有心情在城门之上饮酒做乐?这是何故?手下一将领建议道:愿率军队杀进去再看。(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司马懿不允,说:诸葛亮用兵一像谨慎,这次不可能无缘无故在我大军面前喝酒弹琴唱情歌的,定有原由。

就是司马懿静静地听着诸葛亮弹着细腻的琵琶声时,突然感觉不对,细腻而缓慢的琴声逐渐变的急促而有力。而且琴声一阵比一阵更有压迫感。

“蜀军有埋伏,撤!”

随着司马懿的一声令下,魏军大部分仓促而逃。一阵琴声就能吓走数万大军。这神了!这就是空城计的全部内容。这个故事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在三国志中是没有看到这样的故事的。我们可以来分析分析这个故事在逻辑上是否站的住脚。

首先论兵力对比,司马懿是以至少十

倍以上的兵力对抗诸葛亮的,如此优势的兵力会一枪未打就掉头逃跑?

其实看看这个故事的细节。说是诸葛亮在城门之上唱歌跳舞弹琵琶,而且还能听的见琵琶的轻重缓急之声,那说明什么?说明司马懿离诸葛亮非常近呀,对吧?

西城只是个小城,不可能像长安,洛阳这种大城一样城防坚固的。也许那个所谓的城墙也就是用篱笆堆起来的土墙也说不准的。那么如此近的距离能够面对自己大军追逐了如此久的敌人,就站在那听他唱情歌?派一神箭手将他射下来不就提前结束战斗了吗?你司马懿数万大军中神箭手不可能没有吧?

再退一步来说,司马懿之所以耐着性子听诸葛亮弹琴唱歌,无非就是怕城中有埋伏,对吧?这个也好解决,派上一小队骑兵冲进城去,如果诸葛亮有伏兵必定就动手了。也就损失一小部分人。如果没有,这一队人马可以立即控制城门,迎大军进城。不是很好吗?何故站在那看诸葛亮独奏呢?

如果司马懿扣门,连一队人马也舍不得,那你派大你的大军将城一围,围他个几天,试探一下虚实也行呀。说一千道一万,听见琴声不对,掉头就跑这是绝对不正常的。

随着司马懿大军的撤离,诸葛亮终于是松了一口气。之后有诸葛亮军中主薄问诸葛亮:敢问丞相的大军何时能到?诸葛亮答道:空城一座,(各位看官,求个好评哟)哪有大军?主簿当即吓的帐本掉了一地。

倒是诸葛亮沉稳,拾起散落一地的帐本交于主薄:速速整理粮草,急速退去。

你看,编纂这样一个故事已经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诸葛亮过硬的心理素质体现到了极致。

试问,有谁能在大敌当前,临危不乱?有谁能在人头落地之时急中生智,保全所有?

当然了,这样的故事还是有一个前提的,便是司马懿的多疑。这也是三国演义写的唯一合理的地方。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彼此都深知对方的用兵之道,深知对方的性格为人,所以才这样的结果。

可以做这样一个试想,如果这次司马懿不是亲自率兵来攻击西城,而是派一个普通将领来,诸葛亮这一招能有效吗?如果是夏侯世家那几位将军来,西城可能早破了。

既然这个故事不正常,我们就不得不说这个故事就是为了彰显三国演义对刘备集团的偏好而编纂的故事。一个不符合基本逻辑的故事是很容易被推翻的。

那么空城计在历史上真的就是一个传说吗?真的就是一个被编纂的虚假的故事吗?不是!历史上真有空城计一事,哪里?曹操!曹操是如何演绎空城计的呢?他比诸葛亮的这次虚假的空城计更具有神奇的效果吗?请您,给个好评,给朵鲜花,给个收藏,给个推荐,让某有信心为您讲解历史上真正的空城计。主演:曹操,荀彧,吕布,陈宫等。

(在下第一次写东西,可能在过程中没有那种带故事情节的小说那么**迭起,所以在下现在正在构思一部三国题材的穿越剧,如果各位看官有兴趣的话短信一下,提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在下不胜感激,最后求好评一个)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