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人才?

第120章 人才?

姬芈悦的心情特别好,接到周世平的密折专奏,姬芈悦有些不敢相信,离开中原的穆家回来了,拥戴皇室,不谋权、不专权,这样,皇室便有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持。

这些年,姬芈悦做梦都在想着收回权柄,大周经不起折腾了,世家的心思他很清楚,无非是维持目前的状况,不要中原统一、不要国家强盛,只要世家掌控权柄。这不仅仅是大周国的问题,大辽、大夏也被世家的问题困扰,实际上,谁能够兵不血刃解决世家问题,谁就很有可能统一中原。

大周、大辽、大夏的世家,暗地里都是有接触的,皇家对此心知肚明,却都无可奈何,毫不客气说,这些世家的利益是一致的,牵一发动全身,哪个国家的世家遭受危机乃至覆灭,其余两国便会联合剿灭这个国家。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平衡,这么多年,无法打破,皇室、世家,谁都不直接触及这个底线,原因亦简单,无论是大周、大辽还是大夏,都承受不住两个国家的联合攻击,三国的皇室,都想着致力于民生建设,目前,因为世家的原因,还没有成功的,大辽在三国中,实力最强,皇室的权力最弱,在中原起着主要的协调作用。

姬芈悦一直都想打破这种平衡,但没有机会,先皇曾经是那么英勇,同样没有好办法,含恨而终,现在,姬芈悦觉得时机来了,当然,姬芈悦不会轻举妄动,更不会冲动,大周无力承受大辽和大夏的联合攻击,10年,在姬芈悦的心里,10年后,就是彻底和世家摊牌的时候。

当初,周世平身为殿试探花,被吏部派到极度贫穷、极度危险的边关之地,山南省德庆县,曾令姬芈悦寝食难安,这是姬芈悦第一次在殿试中选拔人才,不料遭遇世家的抵制,说实话,姬芈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皇家的地位,科考取士,姬芈悦也不是为了选拔什么不世之人才,而是想选一些效忠皇室、有能力的年轻人,用他们来牵制世家,逐步转移世家的注意力,自己趁机致力于民生建设,改善民生,慢慢使国力强盛起来,说白了,这些进士,便是姬芈悦准备抛出去,抵制世家的牺牲品。

周世平是周家庄子弟,姬芈悦便想着照顾周家,毕竟周元坤、周元瑜已经为皇室献出了生命,于是姬芈悦提拔了周元凯,也让自己良心好受一些。没有想到,周世平在德庆县居然干得有声有色,短短几个月,便让原来的穷苦、危险之地焕发生机,更让姬芈悦吃惊的,淮扬州在周世平手里彻底变样,竟然成为山南省首富之地,周世平提出的商贸政策、军士家眷安置政策,发挥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到了这一步,姬芈悦彻底改变了想法,周世平是人才,极为难得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能成为牺牲品,必须为皇室所用,而且,随着淮扬州的逐步富裕,姬芈悦看到了希望,其他省都如淮扬州这样,大周国强盛指日可待。

朝廷中对于周世平的弹劾奏章,姬芈悦悉数压下,为了笼络和保护周世平,姬芈悦暗示皇叔睿亲王,将晴怡郡主嫁给周世平,让周世平打上皇室的烙印,同时,姬芈悦不忘提醒皇叔,尽一切可能支持周世平。韶康州发生的事情,姬芈悦一清二楚,其中一些步骤,甚至是他提出来的,周世平再次通过考验,连续多日奔波不知疲倦,冷静睿智的安排,大事面前表现出的心狠手辣,无不符合姬芈悦的要求。就连一向挑剔的皇叔睿亲王,都忍不住夸奖了周世平。

姬芈悦本来准备直接将周世平调回京城,出任三品辉州府尹,被皇叔睿亲王劝住了,原因无他,周世平的力量太弱小,进入京城,时刻需要皇室的保护,难以施展拳脚。

穆家的出现,让姬芈悦看到了希望,他已经和皇叔商议,现在可以调周世平进京了,出任辉州府尹,让周世平在穆家的协助下,放开手脚,治理京畿之地

姬芈悦知晓治理辉州的难度,山南省是贫苦之地,世家一般不会注意到那些地方,就是山南省发展了,世家也不以为意,毕竟山南省贫苦、落后的印象以及在大周朝廷中极差的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转的,所以周世平在山南省搞得风生水起,世家和朝廷中的大臣不是特别关注。可辉州就不一样了,这里是大周的京城,无数世家子弟、权贵豪门,谁都不是省油的灯,更何况还有皇室子弟以及魏家和羽林军,现任府尹唐昌旭如同小脚媳妇,谁都不敢得罪,为官十分辛苦,辉州府尹这个三品大员,可比各省巡抚辛苦多了。

姬芈悦对周世平有信心,有了穆家的帮助,有了皇叔的支持,基本不会有谁不长眼对着干,就是有这样的愣头青,恐怕也讨不到好,姬芈悦清楚周世平的所作所为,当初在上谷郡被冤枉,尚且不顾一切自保,家族遭遇危险,竟下令灭人全家,表面上人畜无害,动起手来丝毫不留情面。

姬芈悦当初要周世平网罗人才,其目的就是让周世平自己组建辉州府衙的班子,如今府衙的官吏,派不上用场,都是一些见风使舵之徒,长年浸泡在京城,早已经是善恶不辨、黑白不分,而且,这些官吏和世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至于淮扬府衙的知府人选,姬芈悦早就想好了,淮扬州不能衰落,必须要大发展,成为大周的楷模,一个富裕的山南省,对大周国作用巨大。

坤元13年9月1日,大周的乡试开始了。

周世平开始忙碌了,淮扬州的粮食开始入库,盐课提举司的官吏被派到各县,提举司马翎亲自到了德庆县,那里是淮扬州粮食主产地。

粮食丰收,意味着商贸机会的到来,这次,府衙和各县衙门不再出面,所有粮食交易事宜,都交给商会处理,这也是周世平当初的承诺之一。周世平相信,穆家这次会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穆家离开中原的这些年,子弟遍布回纥、吐蕃、突厥,早就打通了粮食运输路线,周世平隐隐知道,一担粮食,在吐蕃,最高可卖到1两黄金,这是什么概念,在淮扬州收购,一担粮食,价格不超过1两白银,近10倍的利润,若自己是商人,也会疯狂。

周世平和穆天波已经很是熟悉,这得益于两人之间的真诚相待,虽然两人明白,交往中,免不了利益纠葛,但是,两人都能够从对方利益出发,做每件事情,首先考虑对方的感受,一来二往,收获的不仅仅是友谊,更是信任。

穆忠脸色缓和了许多,从内心里认为周世平不错,值得信任,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周世平的所作所为,穆忠看出来是真心为了穆家的。经过穆忠的提议,周世平身边多出了三人,都是穆家的供奉,以穆忠为首,其余的是穆欣、穆贵、穆伟,四人分为两班,昼夜守护,现在,周世平12个时辰都有人保护。

周述平和周归平马上要出远门了,两人在商会里,长了见识,以前许多不知道的礼仪、不明白的事情,穆天赐耐心教导。这次,周述平、周归平要跟着到回纥去看看,穆天赐本来不同意,两人一定要去,周世平也同意了。周述平、周归平的转变,周世平看在眼里,感慨颇多,要说柳夫人并非一无是处,起码,周述平、周归平两人的本质不坏。

周世平有一种感觉,这次乡试之后,自己可能就要离开淮扬州了,皇上接到自己的密折之后,一直没有发话,估计是经过了长久、缜密的思考,准备有所动作了。周世平无法估计自己到京城能够干什么,自己现在是4品知府,不可能出任6部尚书,尚书是正2品,最多出任侍郎,侍郎是正3品,就是能够担任侍郎,也是破格提拔。

周世平甚至有些不适应了,前世,自己不过一个小小的副科级,拼命想要提拔,结果,下场凄惨,到死都没有混到正科,现在,20岁的年纪,便是4品知府,放在前世,就是正厅级或者副省级的市委书记了,两相比较,恍如童话

山南省今年的乡试有些不同之处,山南省穷苦之地,许多年没有出过进士了,就是举人也不多,吏部和礼部到山南省主考时,都是带着有色眼镜,认为这地方不会有人才,就是巡抚大人、学政大人,对本省学子亦不报希望,于是上下敷衍,科考只能用凄惨来形容。今年皇上特旨,吏部、礼部依旧派人到山南省参加科考,不过,主考是山南省巡抚周元凯。这便意味着,山南省的举人,都是周元凯一支笔定了。

周元凯早就接到皇上密旨,凡参加科考的穆家子弟,一律录取为举人。

周元凯不敢小视这次乡试,要知道,中举之后,便是朝廷官吏了,举人一般会出任主薄、县尉之职,运气好的,能够在京城的部门,谋取一份8品以下的官职,从此便踏入了官场,彻底改变身份了,至于今后的发展,便要看各人的造化了。

周元凯是依靠大哥周元坤步入朝廷,出任大周官吏的,当年参加过县试、府试,对于乡试的诸多规矩、要求并不是太熟悉,加之一直在户部为官,从未接触过科考,接受了这样的任务,竟然有些诚惶诚恐。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周元凯成为山南省乡试的主考之消息,很快传开了,乡试之前,周元凯的府邸是水泄不通,来来往往拜访的官吏、士绅,令周元凯得不到一时一刻的安宁,各种贵重的礼物令周元凯目不暇接,周元凯拼命忍住了贪欲,退回所有贵重礼物,只接受一些普通的礼物。

唯一的例外是穆家,皇上的密旨,周元凯没有隐瞒周世平,得到这个消息的穆天波,狂喜之下,自然将功劳归给周元凯、周世平,穆家离开中原多年,朝廷中没有什么人,和其他世家相比,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上,这次,穆家子弟能够步入大周朝廷,穆天波岂能不明白其中的玄机。乡试之前,穆天波令穆天赐携带10颗夜明珠,前去拜访周元凯大人,同时附上亲笔信,表示感谢,已经明白周世平和穆家关系的周元凯没有拒绝,这笔巨款,对周家庄的作用很大。

周元凯另外谋取的一份私利,便是周延平的乡试,通过左都御史何旭凯大人和浙西省巡抚朱乾慧大人,周元凯为周延平事先谋定了一个举人的名额。

9月20日,乡试发榜了。

山南省一共录取了38名举人,和以往每年不足5人的录取比例相比,已经是天上地下的关系,此举带来的直接好处,便是山南省的文风大盛,有钱人家子弟、贫苦百姓家子弟,都开始刻苦读书,企盼着来日高中举人。

发榜后,周元凯再次被人流包围,高中举人的家族长辈,纷纷出面致谢周元凯,庆幸山南省出了一位强势巡抚,山南省的读书人今后有希望了。

周元凯第一次到地方上为官,时间不长便遇见了这样的事情,准备有些不足,9月和10月,周元凯几乎无法办理其他事情,每日里都要应付这些致谢的人。

山南省录取的举人终于引起了朝廷中有些人的注意,因为这些举人中,有10人姓穆。若是一人两人也就罢了,淮扬州本来就是穆家的发源地,可是一次有10人,便不会是巧合了。

消息很快传开了,梁朝末年的世家穆家从回纥回到了中原,目前就在淮扬州,山南省10个穆姓举人,都是穆家子弟。于是,山南省乡试录取举人多不再是新闻,穆家回到中原,成为最大的关注点。

发表书评: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