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第五百零六章:妖魔之气

天歌惊讶道:“呀!有妖魔之气,到底是什么妖怪吗?”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哈哈哈……不是妖怪是妖精……”

天歌说:“那你现在先不要说让我猜一下,刚才我记得你好像说是杀气腾腾狐仙堂,肯定是有狐狸精吧?”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主人聪明,虚靖天师喝问何人?黄衫女子称自己是修行两千年的狐狸精,已修炼两千年,即将修成正果,所以历此大劫。天庭命雷电相劈,奈何此狐狸精已有孕在身,胎儿无辜,所以求天师救命。”

听完狐狸精的哭诉,虚靖天师颇有怜悯之意。心想:“天生万物,都有生灵。尽管狐狸精令人厌恶,但她腹中狐婴不能受到株连。如果狐狸精能改恶从善,不也是一件义举吗”?于是,虚靖天师与其约法三章:“第一要持斋,不许残害其它动物;第二要择地隐居,不得sao扰百姓;第三要受戒入道,早晚诵经,改恶从善,为民做好事”。狐狸精当即拱手立誓,决不违犯。

虚靖天师见她有悔改之心,便叫其起立受戒。然后带领几名道徒前往祖天师殿焚香点烛,向天庭发文申奏,奏明赦免狐狸精的原委。不一会,天空便恢复晴朗。呈现出一派碧空万里,春意盎然的景象。狐狸精千恩万谢地辞别天师,从此隐居在耳口的云台山中,以山果为食,潜心修道。不久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女孩,取名:“小白仙”。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这段动人的故事,终有善终。每当读到此处,不由得感叹万分,狐狸精奉道修行,幸遇道高德深的虚靖天师。倘若她一不小心跑错地方,在金山寺遇到了法海老和尚,那其命运当又是另外一番结局。”

天歌说:“那后来怎么样了?”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度人者自度,后来的狐仙母女,亦没少帮天师世家的忙。据说四十三代天师羽化之时,曾留下法旨:“百余年来,云台山二狐对吾道贡献良多,已成仙果。天师府内可为其塑金身以祀。”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遵从遗命,便把西客厅辟为“狐仙堂”并塑了神像。”

天歌说:“呃,这些妖精狐鬼,我以为,我本来以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怎么天师做这种事情……”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呃,主人说的,我们这些精灵仙子,也是属于狐仙一类的仙子呀!”

天歌尴尬道:“呃,呵呵,对了全真呢?”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道教全真,内修心性,外度众生,自古圣贤崇黄老,天下隐士多道家。在历史的推动下,宋元时期道教史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教派,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王重阳祖师创立的全真道。其教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故名“全真”。其修炼主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含耻忍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功行两全,证圣成真,谓之“全真”。”

天歌说:“许多人认为,全真道教内修内证,追求的是自己成仙证果,丹成飞升。属于典型的小我者自度自私自利的修行法。虽然其法可行,但其境不高,真的是这样一回事吗?”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王重阳祖师全真七子中,当推创立龙门一派的长春真人邱祖处机影响最大。当年邱祖传道布教,声望与日俱增。以至于成吉思汗遣使相邀。当时的成吉思汗军队,凶悍粗野,杀戮成性,难以理喻。身处成吉思汗四处攻伐屠城的时代背景下,邱祖为拯救民生,决定不顾个人安危去面见成吉思汗,临行前曾以诗言志:“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去年幸逢慈诏下,今春需索冒寒游。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山东二百州。穷极漏诛残喘在,早教身命得消忧。”

时值近八十高龄的邱祖,就这样亲率十八弟子,一路上讲经布道,弘扬玄义,跋涉万里,历尽艰辛,西行劝谏……终于在三年后抵达今阿富汗境内的雪山行军大营。

天歌说:“呵呵,我知道,上次你好像说过,”两人见面后,邱祖抱拳稽首。成吉思汗问以长生之药。邱祖回答:“我没有长生之药,但有长寿之道,养生当以清心寡欲为要。”成吉思汗又问以治国之道。邱祖答曰:“欲统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需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大悦,并命左右记下,以育后人。并赐邱祖玺书、护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之事。邱祖西行的圣迹,被后世史学家誉为“一言止杀”。在丘处机的影响下,“一代天骄”深受感动,终于下令“止杀”,并赦免数万被俘士兵,几十万城池人民避免了家破人亡的惨烈灾祸。”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后来,清乾隆皇帝为白云观邱祖白云观题词:“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就是对龙门邱祖“自度而普度”一生的高度评价。慈俭务实,不离道德。”

突突鱼是:“自古以来,道教并没有说过多少惊天动地的“大话”,而是沿袭了太上老子的教诲——“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明道若昧,进道若退,见素抱朴,不饰虚华。踏踏实实地将自己才,修行与利益天下结合起来,同于道、同于德,同于天下,并且大智若愚,为而不争,韬光养晦,让利天下。”

天歌说:“作为道教弟子,我们修什么?”

突突鱼道:“在修道成仙的同时,也要去修道德,在为十方善信做事过程中修慈悲心。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不正是道教思想”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体现吗?

天歌说:“从中国道教的发展史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和伟大情操。而道教所蕴含的“慈俭”“慈悲”,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信仰,与继承发扬的精神。”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