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第四百三十二章:不阻止行恶

天歌说:“殿下,你说的也对,可是,我一时间,脑袋还转不过来弯儿,如果在想我来到天庭或许就是一场梦,这真实的现实生活中真的有很多的什么鬼神,围绕在我们左右吗?”

俊彦太子道:“有句话叫“举头三尺有神明”,是说天地之间有司过之神时刻监察着人们的一言一行,不论你在什么样的场合做出了什么事情,都会被举头三尺之处的神仙分毫不差地记录下来,并以此为参照而影响到日后的祸福因果。怎奈世人多被一时的小聪明迷惑,只看得到为非作歹能带来的暂时利益,却不明晓这份报应近则在己、远在儿孙,一个人的言行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家族的利益。”

天歌说:“这句话,是真的吗?那么多神在头顶,那我们上厕所,换衣服岂不是一点隐私都没有……”

俊彦太子心想,这个女人在想什么呢?都是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啊,居然还能问出这种话来。

天歌见俊彦太子,脸色阴晴不定,便心想,你到底哪句话又说错了呀?又惹得太子殿下不高兴了。

俊彦太子道:“道教是一个强调劝善的宗教。天地之间的司过之神虽然时时都在监察着人们的言行得失,但这份监察的目的并不在于记录错事并计算相应的果报。与之正相反,道教提出“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概念,是在提醒大众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要保持一定的底线,一旦突破这条线,就会受到神明的责罚。若能够一生为善,司过之神同样会把此人的善言、善行记录下来,并据此来计算日后的善果。与人为善,才是神明之于信仰的基本要义。”

天歌说:“那善恶又是什么?”

俊彦太子道:“在道教理论中,善恶是相生共存的,世上不存在单纯只有善或者单纯只有恶的人。我们所能做的,是以心中的准则去协调所有的言行,在保持本身正当利益的同时也不损害他人的合理权益。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略有偏差,就会从善滑落至恶。可惜的是,世间多有滑落者,人们个个却并不自知。

天歌说:“既然,善恶都是定数,于是我有人要问,神明既然拥有无上法力,为什么不提前阻止行恶的人们呢?”

俊彦太子道:“要回答这一问题,就会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道教义理:其一,在道教看来,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其二,善恶的根源在哪里?其三,如何去解读道教劝善的意义?”

天歌说:“那这三点都有什么?”

俊彦太子道:“论及善恶,不得不提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辩,这也是古今中外诸多学派所探讨的内容。道教对人性本初的观点,与诸家的善恶观念皆不相同,其既不认为有善也不认为有恶,因为善恶都是人类文明制度的产物,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尽相同的标准变化。老子曰:“(世人)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一旦赋予他人善与恶的概念,便已是某种人为的标准和欲求的表现了。”

天歌说:“那道教追求什么?”

俊彦太子道:“道教追求的修真理想是要去人欲,去除一切人之有为,返归到如婴儿一般所有言行完全发自于自然的状态。所以道教不会强调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而是要强调婴儿初生时的本然。这是道教对第一个问题“善恶的标准是什么”的解答。在道教看来,善恶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标准,其在本质上只是对欲望的追求。为善、为恶,都是欲求在作祟。基于此,便可为“善恶的根源在哪里”这一问题找到答案,因为一切欲求都源自人们尚不满足的内心。更多地去思考他人利益,这便是为善的前提;把个人利益至上,就容易导致恶的滋生。不论是“举头三尺有神明”的监察,还是以《太上感应篇》为主的诸多劝善经典,都意在告知人们不把沉迷于个人的一己私欲,而是要学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更多地去为了他人、为了社会付出一些关爱,以真善美的力量构筑起对“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的实践。”

人们在世间的任何善恶之行,神明的记录都会毫厘不爽,但道教信仰并不是给人们施以恐吓,不是使人畏惧。道教中虽然亦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果的报应理论,但并不会刻意强调恶行恶报的内容,而是在告诉人们一切善恶本源于自己的起心动念,你当下做出的任何选择以及日后所要承担的任何果报,都与自身脱离不了干系。若想事事顺达,莫不如从一日三善做起,唯有自己才成为自我的救世神仙。

因此,第三个问题“道教劝善的意义”,便在于使人们能够从现实生活和精神信仰中感知到正念正行的力量,是真正从内而外的一种觉醒,是对欲求的克制。另外一种说法曰“举头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我们能否成为更好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时时检讨自己的起心动念和所作所为。止恶行善的过程,更是在缮心缮性。

天歌说:“即如此,我们被神控制的了……”

俊彦太子道:“道教修行讲求少私寡欲,再进一步便是无私无欲。从恶中的幡然醒悟,到为善的乐而从之,再到把善变成生活中的日常,这便是从有为臻达无为的过程。道祖所言之“不善”,并不是不为善,而是不再需要刻意强调善的概念,因为其已经内化成每个人的具体言行。劝善,也不是简单地用可计数的善行去换取神明功德簿上的善果,而是要使人们从心性至行为均可以实现自我善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也正是对“我命在我”的道教信仰的绝佳呼应。至此,也就可以解释明白为什么神仙不会去阻止恶人为恶的疑惑。“天道无亲”,在神明的视角中,善恶本是人间生活的某种秩序,是带有人的主观意识的,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从恶至善,是人间法则中的阴尽阳生、去浊澄清的过程,所以更需要人们的自我觉悟。”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