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宋军北上

感谢月是故乡月明的打赏~~~

……

赵诵也想东面与西面一同出兵,遍地开花。

不过对蒙一战非一日之功,后方要跟得上,不单单是粮草和军械,更重要的还是人。

武学刚刚重开,尚未招人,此时也并没有训练士兵与将官。

军中有刘整、李庭芝、李曾伯、吕文德、夏贵、史岩之、王坚、张钰、陈瓒、汪立信、季文龙、马塈、姜才等人。

但这些根本不够,去年对鞑子一战虽然俘虏了不少敌国将领,但大多降将不堪所用,还有一些则是硬骨头,死活不降的还在监狱中待着。

倒是兀良哈·阿术,虽然投降了大宋,但赵诵知道他一心想要报父仇,但现在征大理还不是时候。

兀良哈·阿术现在还没有职位,不过他已经成为武学的一员了,等到秋季就要去那里报到了。

赵诵也想培养人才,但还要一步一步来。

打仗不是请客吃饭,要流血、要断头,打仗也不是统治者好大喜功,盲目跟进。

打仗不宜操之过急,但北方鞑子之威胁也要时时刻刻在朝野上下,在报纸舆论上动动笔杆子,让朝野上下始终保持在警惕之中。

所以说这一切远远没有达到赵诵预期的希望。

因此赵诵才制定出这个军事战略。

......

此时资政殿中

“诸位若是不赞成朕说的,可提出你们反对的地方!”

赵诵说完,资政殿内一片静默,诸位大臣都没有开口说话。

赵诵给他们留下时间来消化他方才说过的。

吴潜、吕文德、刘秉忠等人都在思考方才新皇说过的话。

因为此事太过重大,而且大宋暂时也不北伐,这是皇帝之前说过的。

眼下这一番言辞,不啻于北伐啊。

只不过他们提不出反对的地方,因为战略上看很是合情合理,而且对宋国的损失也不大。

当然还有一些主张不帮助李璮的大臣直接就没有开口说话。

新皇支持李璮已非常明显。

他们也不好反驳,并且新皇提出的战略对大宋来说损失也不大。

当年赵竑成为皇帝之后就已经对朝堂势力进行一番调整,现在大部分势力都支持新帝。

他们可不想成为亡魂。

……皇帝的手段实在高明,将朝堂上大部分势力都笼络起来。

当年正统帝雷厉风行,一扫而空;乾元帝截然相反,一派春风细雨、和睦阳光。

吕文德这次来临安谒见,正好赶上了殿堂大会。

皇帝果然是要在稳中求稳,最后才谋求胜利。这和贾似道说的一样。

不过皇帝也没否决他的建议,而是将此放在了战略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在东线战局中消耗蒙古战力,将蒙古死死拖住的时候。

吕文德还是挺意外的。

今日上的奏疏是让王安帮忙拟定的。

此时吕文德朝着皇帝下座右手方向的位子看了一眼,那是贾似道空荡荡的座位。

贾似道故意称病,没想到他早预料到了这一切。

这时候吕文德又看了看坐在他身后的王安。

王安坐在那边一动不动,似乎早就知道这一切。

吕文德也清楚王安在新帝面前的恩宠程度,吕师夔以及吕家其他人加起来都不及万分之一。

由此竟然生出一股羡慕嫉妒恨来。

不过转瞬即逝,连吕文德也不曾记得他方才产生这个念头了。

时间过去很快,朝廷之上还未提出赞成或是反对的声音,赵诵的目光看向殿堂内的诸大臣。

在朝臣中,刘秉忠、窦默等人对赵诵的主张表示支持。

他们知道李璮日后不成气候,山东必然空虚,宋国为了收复中原必将出兵山东。

将来重心就落在了北方燕山以及陇西、河湟谷底一带,这两侧就好像左右臂一样将敌人赶在外边,宋国可以慢慢收复中原,恢复正朔。

赵诵听完之后点点头,让刘秉忠他们坐回位子上。

吴潜朝刘秉忠窦默等人看了一眼,他们都曾是忽必烈手下的人,曾经属于蒙古阵营一方为其出谋划策,现在投靠宋国成为赵诵的心腹,赞成赵诵也是无可厚非的。

不过吴潜实在想不出其他更好的战略打法了。

大宋去年虽然打了胜仗,但因为承平既久、武备废弛、积弊日深,地方军队阙额、训练不习等问题相当突出,因此宋国直接出兵北伐,伤亡来的更大,还不如先助李璮,明面观战、窥探北方,暗中进行下一步的出兵计划。

“陛下英明!”今日贾似道不在庙堂,吴潜身为左相公兼枢密使正好带头说话。

“没想到左相公也赞成朕说的!”赵诵接着问:“那其余人呢?”

赵诵话说完,只见其余大臣直接从位子上起身,拱手齐喝:“陛下英明!”

赵诵最后得到了这么一个结果,甚是心满意足。

赵诵想要将朝政达到一个完美平衡,各方势力都在其下,现在他差不多做到了。

赵诵接着安排详细的北方计划,现在主要是李璮的粮草与军械。

户部、兵部也列出了支援李璮的辎重清单,赵诵看了二话不说就准奏了。

至于调集多少兵马,赵诵这次与枢密院吴潜等人商议之后先派一万八千士兵去北方。

晌午后,殿堂军事会议很快就结束了。

赵诵直接下诏调集台湾府那边的海军过来,作为此番运送粮食的船只,给海军将领发了密旨。

此番北上可不仅仅只有运送粮草那么简单,还有目的就是占据山东半岛的优势地理位置,赵诵也从风声给出的情报,准备占据山东地区蒙古人统治薄弱的地方。

比如后世胶州湾、即墨、登州海域等附近。

……

八月底快九月初的时候,台湾府的战船都已经抵达了临安。

各地调集的旧粮都已经征调完毕,此时在粮工的搬运下运上海船。

朝廷老式的军械也被搬运上了海船。

这些都是交付给李璮的军火粮草。

还有其他的则是朝廷的新式武器,都搬运上其他的大战船上。

“兵贵神速,你等速速北上,完成陛下圣旨中交待的内容!”

“这是交给季主事的信函,十分重要,勿要损毁!”

接着赵诵在港口上亲自召见了李源。

李源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临安,见到了新皇赵诵。

“臣李源见过陛下!”

“我听上皇说,你在澎湖训练的兵马很好,今日一见果然军容整齐!”

“谢陛下关怀,这是臣份内之事!”

此番李源离开澎湖之前,就将澎湖的军务交给了姜才打理。

“即墨离海州很近,有海道控遏之要,将来可以近攻山东、也为远攻燕京府提供兵力支援。此番北上宋兵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即墨,然后占据即墨,你有信心么?”

李源的肩头忽然担子沉重起来,他现在是沿海制制使,专训海军。这些兵力还没有出兵打仗的经验,此番北上正好积累行军打仗的经验。

“臣以及臣率领的一万八千士兵已经准备好北上了,请陛下聆训!”

“很好!”

当天,五十艘海船升起白帆,迎着西南风快速驶离杭州湾,朝着海洋进发。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