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钱塘江预演与未来的北伐战争

广州湾的风浪越来越大,潮水涨的很快,很快淹没了低地,岸边站满了人群,李曾伯目送船只离去,在夕阳下那些海船渐渐消失在海洋上。

这一批船即将作为商号的船只南下南洋。

在船上带去了不少的物资、人力等。

据说他们要去一个叫吕宋岛的位置。

李曾伯现在的使命就是经略两广,屯兵养民、训练强兵,安抚百姓,扩建城池......他感到肩头的任务繁重。

风吹起了他的银丝,接着他回了广州城。

……

琉求路台湾府

港深风浪很平静,赵竑在第二天一早的时候就离开了基隆港口,他们接下去要环绕全岛进行一次全面的视察。

祝况之将目前台湾大体的情况告诉给赵竑。

目前来说这座岛屿大部分地区还没有人烟。

赵竑也问祝况之是否要移更多民众。

祝况之的看法是鼓励生育,但赵竑摇摇头,鼓励生育说来简单,但目前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朝廷的开支必然增加,同时需要大量的粮食。

他们聊起这个问题的时候,船只已经到了台东地区。

后来赵竑还是觉得先试试看,不过只是在小范围试行。

......

此时此刻钱塘江口的风浪越来越大,白帆被风吹满,船只航行的速度越来越快。

吴潜等人对今日的航行甚是满意,朝廷若是大范围建造这种船只,将来对北伐非常有利。

但赵诵告诉他们今日的行程并不仅仅只有这些,接下去要开始军事预演了。

一听要进行军事演习,众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对此并不知情,之前并没有任何风声,没想到赵诵居然保密如此,于是对演习非常期待。

赵诵对他们道:“今日也只是小试牛刀,诸位也可看看这大福船的厉害之处!”

正午过后,远处江面上停靠着十四艘渔船。

渔船内早就空无一人,在这之前,为了等这一天,钱塘江十里范围之内也被赵诵事先清空了。

眼看时间差不多了,这时船工将白帆降落,等白帆完全落下之后,船只整体的速度开始减缓,只剩下流水的速度,但钱塘江口的潮水在白天的时候却往内河倒灌着,造成水流之间运动的相互抵消,所以船现在看上去几乎是静止的状态,这对射击远处的目标非常有利。

接着在船上水手的指挥下,船开始一点一点慢慢侧偏,过后船的一面对准了远处的渔船。

王安拿出望远镜看了一会儿,见目标在视野范围内开始指挥这场演习。

赵诵、吴潜等人则在边上看着这一切。

在命令下,炮兵开始调整炮台的角度对准远处的渔船。

他们往红衣炮弹里面填充弹丸,填充的速度不紧不慢相当熟稔,在去年对蒙一战中,他们冒着九死一生才击败了强悍无比的敌人,在战斗中积累了经验,今日的演练对他们来说小菜一碟,而船也不过是换了一艘更大的。

随着一声发射的命令,炮兵点燃了引信,伴随着呲呲声响,这种情况持续了三四秒的样子。

接着赵诵等人只见炮孔中点燃的炮弹被齐刷刷推向天空,滑出优美的抛物线。

大部分炮弹砸中小渔船,还有两三枚落入涛涛江水中。

轰隆声在耳边不断地响了起来,如晴天霹雳般响彻云霄,伴随着轰鸣声,远处水雾气齐飞,水花碎裂着腾起一道道高大的水屏障。

渔船被炸裂,整一艘船只四分五裂,木头被点燃,发出哔哔啵啵的声音,整个江面上一片火海,十四艘船的情况全都差不多,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它们在火海中渐渐化成灰烬,化作缕缕青烟,此时江面上只剩下黑色的焦炭木块。

赵诵朝着远处看了一会儿,心满意足,接着就听见船上将士发出一阵欢呼声,说明今天他们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夕阳下船只终于回航,停靠在西兴码头上。

船工们得到了朝廷应有的赏赐。

赵诵一行人则回了临安城。

繁华的临安城内,夜市非常热闹,赵诵等人走在刚建造完成的街道上。

宽阔的街道上都是人流,大部分百姓都没有见过这样的街道,不少人力车在赵诵他们身边经过,在吆喝声中渐渐交织一片,除了公交车之外,老百姓出行的时候也开始选择这种新的方式。

赵诵他们在经过陈氏书籍铺子的时候拿起印刷好的报纸看了起来。

他早就事先让人写好了大福船下水的报道,临安的印刷工坊也早就将报纸都印刷好了,等着明日大卖。

次日一早,临安城内,各大报纸竞相报道昨夜西兴船场大福船下船的情形以及在钱塘江上进行军演的激烈场景。

很快临安城内外的所有人知道了这件事情,所有的话题都谈论到了海船的身上,继而渐渐地引申到了战争的层面上去。

在年青一辈中,他们对北伐一战显然更有激情,他们认为现在朝廷实行新政,将来北伐的成功性更大。

不过也有一些年青人主张直接打过去,因为有去年打败鞑子的先例在,他们认为凭借朝廷现在的实力很快就能收复中原故都,甚至有不少年轻士子前去西湖边上的岳庙去祭奠鄂王岳飞他们了。

还有不少人则认为先好好发展国内再说,主张两国和平,对内发展经济,让老百姓先过上好日子,只有民强了国家才会强大……

赵诵对此也是有所耳闻,他认为大战可以暂时不打,但小规模的战争还是有必要的。

比如即将到来的蒙古内战。

大宋并不会直接参与这场战争,而是用一种间接的方式。

或者采用总体和平,局部战争的方式进行下去。

这时候赵诵就想到了北方的李璮。

他关心北方的战争,按照燕京城风声传来的情报,现在忽必烈已经翻过燕山山脉,进入了开平城。

按照忽必烈的性格和行事作风,很快他就会集结他的军队。

而阿里不哥与之争夺大汗的位置,必然掀起大战。

大宋要插手蒙古的内战,也只是适当为之,因为还有一个人比宋国更急。

那就是李璮。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出现了,让赵诵都有些意外。

虽然对方在临安,但因为对方在历史上并没有显得那么重要,赵诵甚至都忘记了他的存在。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