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年号正统

正在这个时候,殿外的禁军将领忽然在没有得到传召的情况下进了大庆殿,然后佩戴刀剑入殿。

吴潜扭头看去,看到了这个武人,这人面生的很,然后吴潜眼色又朝殿上的赵昀看去。

赵昀的面色不是很好,有些晦暗。

吴潜知道他猜的没错,皇帝现在就是个傀儡,而赵竑却满面红光,谨慎抖擞。

吴潜亲眼见过史弥远独相时期独霸朝纲的威力,当年四木三凶依附其左右,为虎作伥,为所欲为,而史弥远可谓是权奸,不过却得善终,实在是匪夷所思。

再者当年史弥远擅自废立皇帝,朝臣也是在背后有所诟病。

想起始末,吴潜朝着赵昀看去,因为史弥远当年扶立的便是当今皇帝赵昀。

赵昀面上的威严荡然无存,感觉此刻就好像轻飘飘地贴在龙椅上一样,内心紧张。

“左相可有疑问?”贾似道见到吴潜一脸深思熟虑的样子,故而问道。

吴潜略是深意地看了一眼贾似道,想到了昔日史弥远独掌朝政的状况。

又想到史弥远死后,蒙古约大宋联兵夹击金国,朝臣一致认为应当借机光复故都汴京,而他上疏劝告赵昀不可轻易用事,指出金人一旦灭亡,北方将直接面临蒙古,唇亡齿寒,暂先与金国议和,背后严防戒备,随时准备作战,然而朝廷却不予采纳。吴潜总归还是有些失望的。

只是可惜,那时候由于之前的直言上谏,得罪了当时的丞相郑清之,不久之后吴潜反而遭贬,心中萌生退隐的念头,五次上书请辞,都未能得到允许。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建议是正确的。端平入洛的失败,给了蒙古人趁机南下的借口,自此两国的战事正式打响。

......

如今蒙哥正率蒙古人猛攻蜀地,大半个蜀地都被蒙古人拿下了,蜀地岌岌可危。

大宋的战事糜烂,甚至危及到了荆襄一带的防线,而大宋若想西进就要率水军溯流而上,只是在大江之上,蒙古人也在截道,还有西南的兀良合台率军从南方攻入大宋的国境,已经绕过吕文德军,北上而攻。

正在思考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吴潜扭头一看正是自己的同僚,同属于清流一派的人物,平日里不显山露水,但在关键时刻却是不卑不亢,坚持自己的正理。此时正道:“敢问世子殿下,今日入殿怎么衣着不得体,似乎有碍君瞻,世子这是失礼。”

吴潜听着的时候注意力放到了赵诵的身上,看到赵诵皂靴上的泥土,忽然间对其印象大打折扣,这济王世子怎么这么不修边幅,如今可是在朝堂之上。

却听到赵诵道:“如今春耕,我商号旗下的佃户都要种粮,今天一早我出城去挨家挨户发种子,差点就回不来,回来之后见到内侍催促进宫,来不及换,这才着了这鞋子入宫。”

那官员听罢后神色才稍微好了些。

此时吴潜想着若是济王上位,那可能也不是一件坏事,国有正统,才是王道,更何况还有宁宗皇帝的遗诏。

于是道:“既然有先帝遗诏,那就按照先帝遗诏来说。”见到吴潜没有异论,赵昀很是失望。

吴潜一党听吴潜这么说,也就不多言了。

随即在贾似道的拱手之下,臣子们都朝着赵昀朝拜。

“臣谨遵陛下旨意。”

赵昀知道他大势已去,神情落寞,就再也掀不起风浪了。

赵竑按照剧本道:“济皇兄,朕要将皇位还给你!”

赵竑也推辞道:“陛下不可啊,陛下当得好好的,何至于此?”

一连三遍之后,赵竑才拱手接受。

在朝臣的朝拜之后,赵昀落寞离场,朝着大庆殿外走去。

......

二月初一日,大庆殿殿外。

今天的登基大典一切从简。

只见赵竑穿着宋朝特有的大礼服,在大庆殿上正式登基,接受朝臣以及外国使臣的朝拜。

只见丹陛之下的百官与外国使臣山呼万岁,齐齐朝着赵竑拱手贺礼。

赵竑一脸高兴,接着面色便威严起来,看了看边上的赵昀,眼睛里说不出来的得意。

皇帝赵昀则为太上皇,位列左边,眼睛里说出来的哀伤,淡淡的忧伤写在他的脸上,在新皇帝登基之日,仿佛如丧考妣一般,暮气沉沉。

接着新皇下诏,内侍宣读。

从今日起,也就是二月初一日起正式改年号为正统。

对于一登基就改元的事情,百官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过如今新皇帝接受的是宁宗皇帝的遗诏,承嗣的是宁宗皇帝的皇位,而太上皇不过是成全了仁义,落了个好名声,对此百官也就没再议论,边上的史官则是如实记录,洋洋洒洒大写一通。

礼炮齐鸣,张灯结彩。

接着赵竑颁布旨意,大赦天下,立皇子赵诵为大宋太子。

赵诵知道从这一天起,他身上的担子就越发重了,站在队列中腰板也是挺得很直,眼睛对望着赵竑。

赵竑则是很期待地看着自己的儿子。

其余赵竑潜邸的官员喜极而泣,他们终于等到了这一日。

接着,赵竑立泉州南外宗赵与椐(赵清源)为大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在都城临安的军器监、将作监制作新式武器,寿家爷孙为新的军器监和将作监的官员。

然后在东南沿海设立流求路,设台湾府,军,命人督造台湾城,将流求路并入大宋的版图。

在场的官员并不知道流求路在哪里,后来看了地图之后才知道那是一座岛屿,只是他们并不知道为何新皇会这么做?

接着便在流求路,设澎湖水军,李源为澎湖制置司,为的是将来提供水军将士。

旋即又传旨给泉州当地官员,组织将从蜀地的百姓迁到流求路。

吴潜也是最近才听到的消息,说新皇和太子他们早在去年就开始筹备蜀地百姓迁户的事情了。而且此番迁户涉及几十万百姓,吴潜也担心会做不到。

不过听说之前就曾将淮水地区、太湖流域以及荆州一带的百姓迁徙到了流求之后,吴潜知道他的担心是多余的了,除此外还有流求的水稻、盐场、硫磺矿、黄金矿以及其他都在发展。

吴潜想起了他在端平年间上疏的奏折之中提到的四大要务:“拱卫蜀地,加固荆襄,增强江防,预备海军。”

如今他觉得还要增加一条:那就是安抚流民,不过新皇业已想到了。

吴潜有些欣慰,总算新皇想到了这些。

当天赵竑又出丽正门,率领文武百官去了城南籍田,行籍礼,然后执犁三推一拨,以祭先农,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在上告皇天、下抚黎民之后,赵竑亲自在八卦田种了九种农作物:大豆、小豆、大麦、小麦、稻、粟(小米)、糯(糯稻)、黍和稷。

这九类象征性的种子用的都是赵诵从基地带来的后世的种子。

赵诵在一旁看着,然后百姓便在在籍田的周围空地种了基地带来的一些粮食,饱含着希望之后,赵诵期望地里的粮食能够解决大宋的粮食危机,给大宋军民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

......

皇宫大内,夕阳下赵昀落寞地看着远去的福宁殿,唐安安则在一旁陪着,听说主公并没有为难皇帝,而是逼他退位,这样的结果要比想象中的好多了。

唐安安看到赵昀之后道:“官家还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么?”

赵昀仿佛没有听见一般,跟丢了魂似的,呆若木鸡地走在宫道上,然后进入了北宫所在的位置。

跟随的唐安安有些落寞,不过活着总比要死了的好,因为肚子里还有孩子。

赵昀一句话都没有多言,虽然福宁殿与北宫的距离不远,但毕竟远离朝政。北宫,这里是当年高宗皇帝退位为太上皇居住的地方。

如今,大宋北宫又迎来了一位太上皇。

赵昀下了马车,随行的还有皇后谢道清以及阎贵妃。

此刻他宫内的内侍和宫女都换上了赵竑的人,很多双眼睛就朝着赵昀看去,赵昀没有看到那些内侍和宫女的眼睛。

......

感谢疯狂的柠檬茶、沙子末尘的打赏~~~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